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的鲜国川老师在“未来教室”智能场景中,运用AI大模型、数字人智能体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授课。 |
前不久,在2025年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全国总决赛中,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的学子再创佳绩——初中编程赛项的李智傲和沈鑫同学勇夺全国一等奖,实现了近五年来重庆市在该类别、该学段国家级最高奖项“零的突破”。
取得这一成绩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学校成熟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和扎实深化的『数字化』育人模式。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充分意识到人工智能大模型对于教育工作巨大的潜力,积极探索并实践智慧校园建设。”学校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循此理念出发,重庆一实在重庆高新区“科创高新·智慧教育”发展理念和重庆一中“尊重自由 激发自觉”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智慧校园领导小组,积极推动智慧校园建设。
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学校迈向智慧化、现代化的新阶段?
学校围绕“服务生活、助力教学、优化流程、智慧决策”目标,着力打造高效运作的智慧教育工作平台。按照“顶层设计、深度融合、助力教学、自我迭代”的路线,分析、对比、整合管理中的信息流,建设『数字化』基座,让全域数据融合贯通,服务教学场景、管理场景、生活场景、安全场景四大场景,促进生生、师生、家校、师师、师校和谐关系。
例如,学校以师生需求为起点,确立以“钉钉”作为学校信息化转型的数据基座,将所有学生、家长、老师的数据放上平台,建立了人脸门禁、人脸考勤、梯控、会议系统、访客系统、车库接送系统、场地预约、请假系统等,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便利。
同时,学校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视频识别等新技术构建智能教育教学空间,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创新服务,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富弹性的新型校园生态。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数据驱动智慧校园,以科技驱动教育教学,以人文塑造品质校园,以温馨的教育氛围链接学校、家庭、社会,在智慧校园、课堂革新、教学创新等方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逐步成长为一所“智慧、人文、温馨”的先锋名校,持续展现技术赋能教育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