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智算中心液冷产业全景研究报告
报告共计:48页
2025智算中心液冷产业全景:政策需求双驱动,千亿市场加速崛起
在算力时代浪潮下,传统『数据中心』正加速向高密度、高算效的智算中心迭代,而液冷技术作为破解『IT设备』散热难题、控制运行能耗的关键举措,正推动智算中心散热范式重构,我国液冷产业也随之进入蓬勃发展期。
从产业发展背景来看,政策与需求的双重力量为液冷产业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我国智能算力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5年6月已达788 EFLOPS(FP16),智算中心建设热潮席卷30余座城市,成为综合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算力中心能耗问题日益凸显,2024年总耗电量达1660亿kW·h,占全社会总用电量1.68%。在此背景下,国家多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液冷技术应用,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液冷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降本与高效散热。相比传统风冷,液冷系统取消冷水机组、空调末端等高能耗设备,借助冷却工质的高比热容与优导热性,可支持单机柜功率密度轻松突破40kW。数据显示,单机柜功率20kW时,液冷比风冷节省10%投资成本;功率达40kW时,节省比例升至14%。同时,当『芯片』功率超300W,风冷散热失效,液冷技术能让『芯片』结温降低15℃至25℃,完美解决AI『服务器』高功率密度散热难题。
当前,液冷技术主要有冷板式、浸没式和喷淋式三条路径,其中冷板式与浸没式已实现规模化部署。冷板式技术发展成熟,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深厚,系统组件采用常规材料,生产工艺成熟,且『IT设备』与冷却液间接接触,应用门槛低。现有智算中心多采用风-液混合散热,冷板式系统与风冷架构、运维模式高度兼容,风冷改造无需大规模替换设备,实施难度小、周期短,成为当前落地首选。
浸没式液冷则在节能方面表现更优,其二次侧实现100%液体冷却,部分算力中心PUE可低至1.05以下(传统算力中心PUE通常在1.3以上)。该技术又分单相与两相,单相系统采用高沸点冷却液,运维便利;两相系统借助汽化潜热实现高效换热,适用于高热流密度场景,但对冷却液性能与系统密封性要求更高。
从产业全景来看,我国液冷市场规模增长迅猛,2024年达184亿元,同比增长66.1%,预计2029年将突破1300亿元。产业链涵盖上游零部件及『IT设备』、中游技术服务、下游应用场景,各环节企业协同发力。上游领域,冷板、冷却液、快速接头、冷量分配单元(CDU)等关键零部件厂商持续创新,如冷板领域探索相变沸腾换热技术,冷却液领域国产电子氟化液逐步打破国外垄断;『IT设备』端,冷板式液冷『服务器』占据主流市场,浸没式液冷『服务器』、液冷交换机、液冷光模块等产品不断迭代,800G液冷交换机有望未来规模化应用。
中游技术服务层面,机柜级、机房级解决方案与液冷智控系统共同提升液冷系统部署与运行效率。整机柜交付模式降低部署难度,解耦交付模式提升设备灵活性;机房级解决方案整合多系统,预制模块化技术实现快速部署;智控系统通过实时监控与AI算法优化,保障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下游应用场景中,液冷智算中心建设与服务全面铺开。三大运营商积极推进液冷智算中心建设,2024年已有万卡算力集群投入运营;IDC运营商如秦淮数据、世纪互联等也加速布局。在服务领域,『互联网』行业是液冷技术主要应用场景,腾讯、百度、阿里等企业积极建设液冷算力中心,同时液冷技术正加速向金融、制造、能源、教育、政务等传统行业渗透,推动全行业『数字化』转型。
展望未来,液冷产业虽前景广阔,但仍面临创新不足、标准缺失、权责模糊、协同不够等挑战。业内需加速技术研发,探索超算、边缘计算等新应用场景;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产品测试认证;推动产品分类分级,明确责任界面;强化产业链协作,实现硬件解耦与全链条降本增效,共同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助力我国算力领域液冷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48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