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某大型煤矿的千米井下,综采队队长老王按下对讲机按钮:“310 工作面准备移架,各岗位注意安全。” 三秒后,工作面传来清晰回应。而半年前,这里还是 “喊破嗓子听不见” 的信号盲区。
这个变化,源于一套 “分层布点” 的无线🛜对讲覆盖方案。没有花哨的技术名词,全靠在巷道里 “找位置、设站点、连线路”,硬生生在复杂的地下空间织出一张通信网。
一、巷道里的 “信号驿站” 怎么摆?
1. 水平巷:按实际情况设 “话务站”
主运输巷是井下的 “大动脉”,也是信号覆盖的第一关。技术团队沿着巷道反复勘测,最终根据巷道断面和设备分布定下布点原则:每隔一定距离装一台基站,像驿站一样接力传信号。
“刚开始想省点事,间隔拉得大了些,结果中间段总断联。” 负责施工的李师傅说,后来在断层带加了几台补盲基站,手机测信号时,原来的 “红叉” 全变成了满格。
这些基站外壳带着厚厚的隔爆层,能扛住井下的粉尘和潮气。线路顺着巷道壁的支架走,既不影响矿车通行,又避开了大型设备的电磁干扰。
2. 垂直井:井筒里拉条 “信号绳”
从地表到井底数百米,井筒就像个狭长的 “信号漏斗”。技术队没少费脑筋 —— 在井壁按一定间距装中继器,再拉一根漏泄电缆,像根长绳把信号从地面 “吊” 下去。
“以前坐罐笼下井,到一定深度就听不见对讲机了。” 老王记得,现在快到井底时,还能和地面调度员聊两句。这根 “信号绳” 不光传语音,还能实时回传罐笼的位置数据。
3. 工作面:跟着煤机 “移动补点”
综采工作面是最热闹的地方,煤机、支架、刮板机挤在一起,信号很容易被挡住。团队想出个土办法:在液压支架上装小型基站,跟着工作面推进慢慢前移。
“煤机开到哪,信号就跟到哪。” 电工小张指着支架上的设备,“这东西不怕震,煤机轰鸣时,对讲机里照样能听清指令。” 现在工作面推进到哪里,信号覆盖就延伸到哪里,再也没出现过 “煤机跑远了就失联” 的情况。
二、信号弱区的 “接力棒” 怎么传?
1. 分叉口:中继器蹲点 “转信号”
井下巷道像树枝一样分岔,每个岔口都是信号的 “绊脚石”。在某主巷和辅运巷的交叉口,一台中继器正默默工作 —— 把主巷的信号 “接过来”,再 “递” 到支巷里。
“以前在支巷巡检,得跑到巷口才能喊上话。” 安全员老赵说,现在哪怕钻进最里面的钻场,按下对讲机也能立刻联系上调度室。这些中继器不大,就装在巷帮的凹处,不挡路还安全。
2. 断层带:定向天线 “瞄着传”
遇到地质断层,岩层破碎带会 “吞掉” 信号。技术队在这里架起定向天线,像手电筒照路一样,把信号精准 “打” 过断层。
“调试那天试了好几次,换了几个角度才找准方向。” 技术员小周回忆,现在断层两侧的信号强度📶,和普通巷道没两样。这招虽简单,却解决了过去 “断层那边出事,这边不知道” 的大问题。
3. 应急时:便携基站 “拎着走”
万一主系统出故障,得有备用方案。矿上备了几台便携基站,装在防爆箱里,两个人就能抬着走。某次巷道抢修中,队伍刚到现场,基站就架了起来,保证救援全程通信不断。
“这东西就像个移动信号塔,插上电就能用。” 救援队长说,以前在垮塌区喊破嗓子也没用,现在隔着碎石堆都能清晰对话。
三、日常维护的 “巡检经” 怎么念?
1. 定期下井 “查线路”
基站装好了不算完,得定期专人下井巡检。李师傅的工具包里总带着万用表和测试仪:“看看线路接头松没松,基站温度高不高,天线有没有被煤块砸歪。”
有次他发现某巷道的基站信号衰减,顺着线路查了一阵,才找到被矿车蹭破皮的电缆。“小毛病不及时修,就可能变成大盲区。”
2. 地面能看 “信号图”
调度室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井下各区域的信号强度📶。哪个基站离线了,哪个区域信号弱了,图标会立刻变红。“以前得等工人反映才知道,现在屏幕上一看就明白。” 调度员说。
前段时间系统报警,显示某工作面信号波动,检修队下去一看,是煤机电缆干扰了基站信号,挪了挪基站位置就解决了。
3. 跟着生产 “调位置”
矿井在不断掘进,信号覆盖也得跟着往前挪。掘进队每次向前推进一定距离,通信队就跟着架设新的基站。“生产到哪,信号就到哪,不能让工人在‘信息孤岛’里干活。” 矿长在安全会上常说这句话。
据行业典型案例统计,类似方案实施后,井下信号覆盖率可从原来的六成多提升到九成以上,因通信及时避免的安全隐患也不在少数。
后记
矿井里的信号覆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黑科技,靠的是在巷道里一步步丈量,在设备旁一次次调试。这些藏在深巷里的 “信号锚”,不显眼,却把地面与井下、调度与现场紧紧连在一起,让每一声指令都能穿透黑暗,传到最需要的地方。
(注:本文案例为行业技术实践整合,不涉及具体企业信息;文中人物均为行业从业者代表,不对应真实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