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消息让我特别感慨。我国算力产业蓬勃发展,华为展出昇腾384超节点真机,算力总规模达300PFLOPS,中国算力平台全面贯通。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已达788EFLOPS。每投入1元算力投资可带动3至4元的GDP增长。
看到这些数据,我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大利好啊!但转念一想,又觉得哪里不对劲。因为这么多年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我太清楚一个道理:利好利空,从来不是看消息本身,而是看机构的"屁股"坐在哪边。
一、算力产业的繁荣与资本市场的冷思考
算力产业确实在蓬勃发展。吉利汽车通过智算中心将研发周期缩短6个月以上;山西焦煤实现产量较传统采煤提高六成以上;"粤医智影"一小时阅片量相当于150名医生全天工作量。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进步。
但问题是,这些利好消息出来后,相关概念股真的都涨了吗?我翻看了最近几个月的走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股票确实涨了,但更多股票反而在利好出来后开始调整。
这让我想起2025年伊朗和以色列冲突时的市场反应。一开始冲突升级,市场恐慌;72小时后突然和平,行情开始发力。很多散户在这个过程中吃了大亏 - 先是担心冲突影响而卖出,看到和平后又追高买回,完美演绎了"追涨杀跌"的经典剧本。
这三只股票分别是「冰川网络」、「湘财股份」和「博硕科技」,分属游戏、证券和无人驾驶概念。当时市场陷入巨大焦虑,三只股票一起调整;72小时后冲突阴影消散,股价纷纷大涨。很多散户在这个过程中完美错过了上涨。
二、机构的心思你别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市场从来不是看消息本身,而是看机构怎么利用这个消息。好消息出现,股价未必上涨;坏消息出现,股价也未必下跌。关键要看机构的交易意图。
举个例子:当好消息出现时,如果散户都在观望,机构可能会利用好消息推动股价上涨,吸引跟风盘以便自己套利;当坏消息出现时,如果散户持股不动,机构可能会利用坏消息砸盘,逼散户离场以便自己摊低成本。
这是我用了十多年的一个大数据系统界面。K线下方的红、黄、蓝、绿四种柱体反映具体交易行为,其中蓝色代表空头回补行为 - 就是前期做空资金重新入场。而柱体下方的橙色柱体是反映机构行为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
当交易行为下方有「机构库存」数据时,说明这一天的主要交易行为是机构发动的。想想看,当前期做空的机构重新开始买入,这不就是一种典型的"洗盘"手法吗?橙色柱体代表的「机构库存」数据就像X光机,能透视市场的真实状况。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三、算力概念中的机构踪迹
回到算力产业这个话题。我仔细研究了相关个股的走势和交易数据,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真正有持续性的算力概念股,往往在利好消息出来前就已经有机构资金在悄悄布局了。
这张图更清晰地展示了"机构震仓"行为 - 蓝色K线对应的是下方机构资金回补的行为。很多热门股之所以能持续上涨,往往是因为前期已经有机构资金参与,借着各种消息(无论是利好还是利空)来制造波动,既为后续上涨打开空间,又能拿到更便宜的筹码。
面对这种情况,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办?就我看来:
首先,不要被表面消息迷惑。算力产业确实在发展,但相关个股的表现取决于机构的操作意图而非行业基本面本身。
其次,要学会观察资金动向。通过量化数据工具观察机构的真实行为比单纯分析消息更有价值。
最后,保持独立思考。当所有人都认为某个消息是利好时,往往就是最危险的时候;反之亦然。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