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电力集团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公司按照重大电力保障标准,确保“西电东送”供电可靠,蒙西电力主网安全畅通,交出保电“大考”优异答卷。
这份“大考”背后,有超高压人对守护东送线路的全力以赴,也有保电方式的日益完善成熟,更有技术迭代赋能保电质效提升。“相较于十多年前的‘人海战术’,在更多科技应用的加持下,‘数’‘智’水平不断提升,保电工作更显从容。”有着十五年重大保电任务经历的华杰深有感触。如今已经是500千伏输电运维专业班班长的华杰,回忆起2010年刚开始参加保电工作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当时需定时沿着线路徒步巡检,仔细查看每一基杆塔、每一段线路是否存在异常。在寒冷的冬天,要抵御刺骨寒风,手脚常常被冻得麻木,一个人一天能巡检的线路长度有限,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设备故障,肉眼也很难及时发现。随着电网的发展,传统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华杰坦言。
随着电网的飞速发展,保供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为电力保障工作带来全新的局面。
近日,在“西电东送”第一桥头堡丰泉500千伏运维站,运用“『机器人』️+无人机”构建“天地协同”的立体化智能巡检体系,紧张的保电工作更显从容。“站内的无人机巢内有一大一小两台无人机,既可从上空视角检查丰泉站内设备运行情况,也可实现从丰泉到巨宝庄沿线的巡视检查。”站长杨远禄对这样的“新员工”评价很高。站内运维人员在主控室轻点鼠标,就能远程指挥无人机从机巢出列,自主巡航,对站内约890个拍摄点位进行拍摄,有效弥补了地面摄像头的盲区。
同样是“空中保障尖兵”,无人机在输电线路巡检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我们的无人机可按照既定航线精准飞行,利用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各类精密检测仪器,对线路进行全方位拍照体检。”该公司输电管理一处运检五班班长崔云龙介绍时说。“以往人工巡视需要花费约1天时间的工作量,无人机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巡检效率大幅度提升。”效率的提升,也同样促进了运检质量的提升。不仅如此,在此次保电工作正式开展之前,输电专业班组还利用无人机精确绘制了线路和周围环境的三维模型,帮助专业人员快速分析线路周边是否存在诸如树木过近等“危险邻居”,及时处置隐患。
地面上,巡检『机器人』️也成为保电的得力助手。外形“硬核”的巡检『机器人』️拥有强大的“智慧大脑”。传感器、自主导航算法、高清可见光相机📷️、红外热成像仪、导航雷达等先进设备,构成了巡检『机器人』️的“五脏六腑”。只需在后台下达任务指令,『机器人』️就能沿着站内指定路线,对设备进行红外测温、表计识别等多项任务,并实时回传巡检数据,辅助保电人员进行智能诊断。特别是在耳字壕、巨宝庄这样的“无人值班”方式管理的500千伏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使用大大提升了供电保障安全水平。
在位于公司本部的变电管理一处集中监控室中,可以对丰泉运维站的运行情况一览无余,而两地的距离超过160公里。“我们所辖的所有变电站,都实现了集中监控。”班长苏明洲介绍。在集中监控D5000和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两套系统上,各变电站的实时影像、电力设备运行参数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依托变电站设备部署的大量采集装置、传感器和摄像头,智能辅助监控系统可获取图像监视、安全警卫、火灾报警、智能巡视等六大类数据,这些信息不仅是系统进行监测研判告警的基础,保电人员还能随时调取分析,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启动现场应急处置流程。
『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技术不止如此。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公司以“立体指挥、专业协同、团队合作”保电工作机制,充分运用远程通信、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结合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智能巡检『机器人』️,构建起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保电信息调度和运维管理体系,实现了设备运行状态和运行环境的多维度、远程化、『数字化』巡视与控制,打造电网发展新阶段“智慧保电”的全新“看家本领”。(段乐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