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重新定义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根据专家观点,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教育部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策略及其面临的挑战。
熊璋教授强调,人工智能教育不应被视为独立学科,而应融入义务教育的通识教育中。这意味着,所有教师都需要参与到人工智能教育中来,形成一个跨学科的教学体系。他将教师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信息科学老师,第二梯队是各学科教师,第三梯队则包括全校的教职员工。这样一来,人工智能教育将涵盖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课程。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熊教授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在于让他们体验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生活;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则要让他们理解一些简单的人工智能原理;而到了高年级,学生则需要学会运用人工智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熊教授看来,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他指出,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存在几个误区:首先,误将人工智能教育视为传统课程,其次,将人工智能孤立于其他学科,第三,忽视学生的体验和自我学习过程,第四,将人工智能教育局限于智育,最后,将高等教育的内容强加于中小学生。
为了避免这些误区,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过程,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设计,从体验到探索,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理念。熊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教育不应是功利性的,而应以愉快的姿态融入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认知与能力,让每个青少年在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也能享受学习的乐趣,迎接未来的挑战。这不仅是教育者的使命,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