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能源安全,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石油和天然气,几乎没人会想到核能背后的关键——铀。几十年来,中国的核电发展严重依赖进口,原料供应受制于人,风险巨大。可就在短短十几年里,中国铀资源实现重大突破,不仅储量大幅增加,还逐渐掌握国际话语权,让核能发展从被动走向主动。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几乎没有铀储量。那时的地质学家按照国外经验,认为铀矿一定藏在花岗岩里。直到1957年,湖南郴州才发现第一个铀矿——711矿。储量虽小,却为中国核工业提供了第一批原料。
到了2009年,中国铀资源储量仅17.4万吨,年产1885吨,但核电需求高达9830吨,80%的铀资源需要从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进口。核电装机在全球排前列,可原料却捉襟见肘,这种局面让每一个核电项目都像在钢丝上跳舞。
开采难度、环境成本都是问题,更关键的是中国独特的地质特性长期被忽视,北方和西北沉积盆地潜力巨大,却被错过几十年。那时候中国在国际铀市场毫无话语权,价格完全受制于人。
21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煤炭、油气丰富的盆地,会不会也藏着铀?沉积盆地中,地下水携带铀元素在砂岩中流动,遇到煤或油气时会沉淀富集,形成矿床。这种“煤铀共探”“油铀共探”的新模式,节省勘探成本,同时大幅提高成功率。
利用已有煤田和油田地质资料,科学家能快速锁定铀矿区域,效率提高好几倍。2013年鄂尔多斯盆地大营铀矿被发现,储量超过5万吨;松辽盆地的钱家店铀矿进一步验证了油铀共探的有效性。这些新矿床短短几年就占到全国总储量三分之一,为中国铀资源增长奠定基础。
发现矿床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开采技术。内蒙古鄂尔多斯“国铀一号”项目投产,采用CO₂+O₂地浸技术,铀回收率达99.9%,实现零废渣排放。地浸法只需在地面打孔,向地下注入溶液,铀元素溶解后抽出,相比传统挖矿,成本低40%,环境影响微乎其微。
新疆塔里木盆地1820米深的砂岩型铀矿,更刷新全球纪录。深达五个埃菲尔铁塔高度的地下成功开采,显示中国在深地工程领域领先水平。鄂尔多斯、松辽等盆地探明储量280万吨,占全国80%,足以满足百年核电需求。自给率预计三年内从30%升至70%,彻底摆脱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技术升级不仅在开采,还在利用效率。快堆技术让铀利用率提升60倍,同样的铀资源能发挥更大作用,天然铀需求下降20%。对核电发展和战略储备来说,这是质的飞跃。
中国不止在国内取得突破,在全球铀资源布局上也表现出大国智慧。通过收购哈萨克斯坦扎列奇诺耶铀矿股权,在纳米比亚Husab铀矿持股,中国构建了“国内+海外+长协”的三元供应链,预计到2030年海外权益铀产量将占进口总量35%以上。
中国的地浸技术已在尼日尔、纳米比亚落地,绿色铀矿成为发展中国家新模式。上海铀现货交易平台2024年成交200吨,预计2030年占国内交易量20%,正在挑战欧美传统定价体系。
在核电方面,中国在建机组占全球32%,2030年核电装机将达1.5亿千瓦,铀需求增至1.1万吨。有了充足铀资源,004型核航母反应堆研发和民用核电建设都有坚实原料保障。一艘核航母全寿命只需4吨高浓缩铀,新发现的矿床完全能满足需求。
有了自主铀资源,中国在能源安全上掌握主动权。核能不仅是清洁能源,更是战略力量的基础。核潜艇、核航母、战略导弹核反应堆,都依赖高质量铀供应。短期来看这是能源安全的保障,长期看是中国在国际军事与能源格局中取得话语权的重要筹码。
如果考虑军事调度,充足铀意味着核潜艇和航母的作战周期不再受制于进口,核电舰队建设能持续推进,战备和战略威慑力大大提升。这种背后的支撑力,才是美国最担心的局面——中国不再缺“底气”。
从1950年代几乎零储量,到如今探明储量280万吨,中国实现了从“贫铀国”到“铀矿大国”的转变。突破点在于新的勘探思路、先进地浸技术、深地开采和快堆利用技术。国内资源丰富、海外权益保障以及供应链建设,让中国在核能发展上有了自主性。
这种铀资源突破,不只是能源问题,更是战略问题。从核电民用,到核航母、核潜艇发展,中国都掌握了原料主动权。未来中国不仅会在全球核能领域占据更大话语权,也会为战略自主和军事威慑提供坚实支撑。这种从被动依赖到主动掌控的转变,才是让国际格局为之一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