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洞的夜游改造,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把“声音”推到台前。
这处洞穴高差大、空腔多,回声天生漂亮,却也容易混乱。前期测得的数据并不理想:背景噪声32–36 dB(A),混响1.8–3.2秒,低频拖尾最严重。团队没有动岩体,而是把声学处理“藏起来”。他们把扩散体做成石笋模样,外表看似地貌,实际上是吸声装置;关键转角处,还埋入微孔铝板模块。经过处理后,混响缩短到1.2–1.6秒,语音清晰度提高,氛围安稳下来。
扬声器也并非“演唱会规格”。设计者选择了小型IP67音箱,把它们塞进岩缝里。单点功率不高,但数量足够,声压保持在55–65 dB(A),声音像是贴身陪伴,而不是压头顶。暗河段再削掉50–80 Hz的轰鸣,留下润泽的水声。
灯光则与声场同步。色温2800–3200 K,照度10–30 lx,不刺眼。水滴声触发窄束光,延时控制在40毫秒之内,人眼与人耳几乎同时感知。
游览过程分为三幕:入口处,只有滴水声和几盏微光,引导人慢慢适应;中段,回响经过处理,清晰而不乱,很多人会停下来闭眼听一会儿;终点,短促的高频群呼像燕子归巢,引导人走向出口,灯光自脚下缓缓亮起。
整个系统有备份方案,电缆也做了凝露防护。测试结果显示,人均停留时间增加19%,游客更愿意安静下来,“回声吵”的抱怨消失。
燕子洞的夜游没有堆砌设备,而是让技术退居幕后,把空间的呼吸交给游客。有人说,在这里,洞穴真的像在“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