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季建荣
当人形『机器人』️、『DeepSeek』引发全网关注时,其实浙江的科技创新早已融入寻常生活——算法构建城市“智慧神经”,智能汽车实现“自主思考”,纺织技术让丝线“上天入海进身体”……这背后,是浙江二十余载的先进制造布局成果。一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全面提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果斐然。为此,潮新闻联合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推出“解码浙江科创产业带”科普行动,首次全景式深入15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探寻和展现科创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应用远眺。高端新材料,是支撑先进制造业的“底盘技术”,是其他产业的物质基础。新材料属于产业链上游,它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单个产品的突破,更是制造业跃升的“钥匙”。
在浙江高端新材料发展版图上,氟硅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湿电子化学品、风电叶片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等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其中氟硅材料还是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双料“领跑者”。
清晨,新手妈妈用沸水给婴儿奶嘴消毒时,不会想到这款柔软耐高温的硅胶制品源自浙江企业的生物医用级硅胶技术;白领出门前匆匆抓起手机,手机壳上的防污涂层正是氟材料疏水疏油的纳米魔法;主妇在厨房准备精美菜肴,其手上那把轻便的硅橡胶锅铲与炒锅表面的涂层属于同宗同源——它们都来自浙江氟硅新材料的创新产业链。
在更宏大的舞台,这类材料正成为大国重器的“守护神”。C919大飞机上近万个防磨圈、穿墙件确保起落平安,深潜器阀门上的氟橡胶圈抵受着万米深海的压强,5G基站『芯片』的蚀刻环节依赖高纯度电子级氢氟酸……“高精尖”应用的背后,是浙江企业攻克了材料纯度、耐温性、稳定性等诸多技术瓶颈,实现自主可控。
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常山港院区。受访者供图
6N电子特气提纯:相当于近400万粒大米里蛀米不能超过1粒
从空调的制冷剂到航天器的密封系统,从『智能手机』屏幕的疏油涂层到心脏支架的生物膜……这些改变生活的技术创新背后,都离不开一类特殊的材料——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氟材料。而在『芯片』制造中,含氟新材料更是不可或缺,且常以气体的形态“隐于幕后”。
走进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的高纯电子化学品先进制造团队实验室,一套连续化吸附分离示范装置格外醒目。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电子化学品研究所副所长陈俐吭介绍,不久之前,团队正是借助该装置完成了含氟电子特气——八氟环丁烷的小试。结果再次证明,通过分子辨识分离技术,他们已成功将其纯度稳定在99.9999%(6N)的水平。
“电子特气占『芯片』材料总成本的14%,是仅次于硅片的第二大耗材。其纯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芯片』性能的优劣,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安危。”陈俐吭介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和显示面板生产基地之一,国内电子特气需求呈现出极为旺盛的态势。但一直以来,高纯度的电子特气主要依赖进口。
高纯度电子特气,也成为我国发展先进制程的关键变量。
在浙江衢州,争“气”的脚步从未停止。
衢州杭氧特种气体有限公司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氪氙稀有气体精制基地,氙气精制能力达到2000Nm³/年,氪气产量约20000Nm³/年这些气体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公司研发的高纯度氙气,已经达到宇航级,并成功应用于航天工程。
衢州杭氧特种气体有限公司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该公司还聚焦激光混合气体领域,公司生产的氟氩氖、氟氪氖、氟氙氦氖、氟氪氦氖等多类型含氟激光混合气体可满足集成电路相关设备高精度加工制造需求。
当然,衢州杭氧特种气体有限公司追求电子特种气体的脚步并不止于此。2023年底,母公司杭氧集团与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牵手共建“特种气体联合研发中心”,将突破“卡脖子”问题作为共同使命。
“国产含氟电子特气大部分都集中在5N(99.999%)或5N5(99.995%)阶段,6N纯度,相当于200斤(约400万粒)大米里,蛀米不能超过1粒。”陈俐吭这样形容提纯技术之艰,攻关之路更非坦途。
“刚开始我们尝试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用传统原材料,结果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换了思路,针对材料的性质、特性,做了一些设计改进,重新设计材料结构与工艺,最终效果不仅达到我们预期,而且能耗成本降低了50%以上。”陈俐吭自信地表示,在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中试平台,年产200吨含氟电子特气的中试规划已经出炉,并将在年底前建成投入运行。这也意味着,距离国产高纯度含氟电子特气走向市场又更近了一步。
行业“黄埔军校”:有机硅技术骨干、人才从“浙”里走向全国
在中国有机硅发展的历史上,浙江是不可或缺的一章。
上世纪60年代,浙江开化601厂作为全省最早的单晶硅生产企业之一,以及国防科工委在浙江省『半导体』材料的唯一定点企业,一路承担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等航天器太阳能硅片。
至上世纪80年代,浙江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化合成”)的前身开化硅厂建成投产,成为当时全国4大有机硅生产基地之一。
进入21世纪,中国有机硅产业迎来爆发,开化合成的众多技术骨干、人才纷纷走向全国,支援各地有机硅企业建设,助力行业迅速成长。
开化合成相关产品。受访者供图
开化合成总经理助理胡家啟坦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开化合成就是有机硅领域的‘黄埔军校’,当年从开化合成出去支援建设的这些人,现在很多都已经成长为国内有机硅相关企业的中层、高层。”
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有机硅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产量和消费量位于全球前列。而开化合成也从最初单一的有机硅单体生产,转型向特种硅烷和功能性硅烷等领域不断延伸。
2011年,开化合成与国际科研机构合作,建成了国内的首个年产4000吨的苯基三氯硅烷装置,苯基三氯硅烷年产量一度占到国内的70%,不仅获得国内定价话语权,更重要的是成功打破了国际垄断。
从航天密封胶到『化妆品』、从医用导管到婴儿奶嘴,有机硅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下游产品多达上万种。全球对有机硅单体的需求,至今仍保持约8%的年增速。
在离开化合成厂区直线距离50公里外的浙江中天东方氟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东方氟硅”),同样深耕有机硅产业链,其生产的有机硅单体、中间体及下游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上有着较强竞争力。
“一辆『新能源』汽车差不多就需要200公斤左右的硅橡胶类产品,大到汽车中控台、小到密封条,都能用到我们公司的产品。硅橡胶以其环保、耐用的特性,正逐步替代传统石化衍生材料。”说起有机硅产业前景,中天东方氟硅总『工程师』王鑫表示,有机硅类产品之所以能被称作为新材料,跟其耐候性、稳定性、绝缘性等特质密切相关。
中天东方氟硅厂区。受访者供图
“我们公司有一款混炼胶,是专门供给医疗器械制造厂用来生产手术导管等医疗器材的,质量要求非常高,且可降解。”王鑫介绍,该款混炼胶的附加值要比普通混炼胶高近30%。
0.2的领先:有机硅液冷领域的全球突围
科技创新与前沿突破,是有机硅产业持续领跑、铸就国际竞争优势的核心引擎。以开化合成、中天东方氟硅等为代表的浙江企业,通过持续的科研投入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正推动有机硅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加速跃升。
胡家啟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开化合成的苯基三氯硅烷进军欧美市场时,因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含量没能达到“未检出”标准而受阻。
为此,开化合成不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历经近三年攻坚,终将苯基三氯硅烷中的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含量降到小于0.2毫克/千克(未检出标准线),一举拿下欧美市场,成为细分行业领域的“单打冠军”。
“我们现在甚至可以将这两个指标降到0.001毫克/千克以下,完全实现了技术自主可控。时至今日,许多国际头部企业都在采购我们的产品。”胡家啟直言,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空前迫切。为此,开化合成不仅成立绿色硅基新材料产品开发中心,招募相应人才;同时还与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等单位开展合作,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
“功能性硅烷连续合成工艺正是我们与开化合成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专用化学品研究所副所长刘帆敏介绍,针对传统催化剂存在回收困难、一次性使用等问题,团队聚焦催化剂分子设计,于今年6月自主研发了高性能、低流失的新型催化剂,其催化性能不仅能媲美原有均相体系,并具备优异回收稳定性,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目前,该催化剂体系正结合连续流工艺在企业内进行中试验证。
刘帆敏所在团队科研人员展示样品。受访者供图
另一边,中天东方氟硅与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合作的有机硅液冷项目也取得全新进展。
针对『芯片』和『新能源』汽车日益增长的热管理需求,2025年3月,双方合作成功研制出第一代有机硅冷却液,其核心指标——介电常数低至2.06,显著优于国际头部企业2.26的水平,跻身全球领先行列。
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新能源』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任勇源介绍,“由于『芯片』及『服务器』功率密度不断提升,尤其是新建超算中心对散热能耗指标要求日益严格,需从1.5降至1.25,传统风冷已难以满足散热需求。”
为此,任勇源和团队从分子结构设计入手,通过结构调控和功能改性,自主研发出性能优异且更环保的特种硅油冷却液,且成本仅在5万元/吨至8万元/吨之间,具备显著性价比优势。
目前,该产品已进入市场化试用验证阶段,主要面向AI『服务器』、超算中心等高端散热场景,“该类以特种硅油为主体的冷却液还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随着未来『新能源』汽车‘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实施,该技术有望迎来爆发机遇。”
从民生到科工,从厨房到星空,氟硅材料正以无声而坚定的方式,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的肌理。浙江,这片制造热土,正用“氟”为笔、以“硅”为墨,书写着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材料革命——它不仅是产业的领跑者,更是科技与生活之间的温柔桥梁,让高端制造守护人间烟火,让创新真正落地生根。
设计制图 李灵伊
设计制图 李灵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