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9月10日讯 (记者 吉文磊) 10日,数字孪生水利建设现场会在杭州举行。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经过三年努力,我省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七大水系防洪预报调度已实现分钟级模拟计算;“省级—区域—市级”三级协同的数字孪生水网格局初步成型;69个数字孪生工程落地见效。
“浙江台风频发、水情复杂。我们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出一个能监测、会分析、可预报的‘虚拟水利系统’,可精准应对防汛抗旱挑战,为流域安全、水资源调配、工程安全筑牢‘数字屏障’。”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数字孪生技术让洪水“算得出、看得见、调得动”。2024年梅汛期间,钱塘江流域下游富春江出现建库以来最大洪峰。数字孪生钱塘江系统迅速发力:实时接入水文站水位、防洪工程运行参数,自动推演81组洪水错峰方案。凭借预演结果,水利部门全面落实“早动、小动、快动”要求,不仅实现新安江建库以来首次低于汛限水位2.18米时,开启1孔预防性泄洪,更是在90小时内精准启闭闸门17次,为承接上游来水预留充足空间,有力保障了钱塘江流域防洪安全。
数字孪生技术让水资源“联得通、配得优、管得精”。比如宁波布设超1.4万个监测感知点位,覆盖水库、供水等七大类水利工程,海量数据实时汇聚指挥中枢。在此基础上,当地构建“库群互联、三网协同”智慧水网体系,建成数字孪生水网系统,结合供水、雨水、污水“孪生三网”,实现“源头—水厂—龙头”全链条监管。2024年抗旱期间,宁波通过数字孪生水网统筹水库蓄水、协调跨区域引水,累计向城区增供原水2100万立方米,将城区供水保证率稳定在99.8%。
截至目前,全省流域面积200平方千米以上的重要支流,45%已初步实现了数字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