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我一直在找能解决音频处理痛点的工具——工作里每周要消化3-4个会议录音,客户通话得整理需求,下班还想补几节行业课,但手动打字真的像在跟时间“拔河”:一个小时的会议要翻来覆去听3遍,记笔记时总漏重点;课程里老师讲得快,刚记下“关键案例”,后面的“核心逻辑”又错过了;有时候想把脑子里的想法写成文章,打字速度总赶不上思路,往往越写越烦躁。
直到上个月,做运营的朋友给我发了条消息:“你不是总说音频转文字麻烦吗?试试听脑AI,我现在开会都靠它,比我自己记的还全。”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打开了它的官网(哦对,是朋友发的链接,直接注册就能用),没想到这一试,居然彻底改变了我处理音频内容的方式。
刚开始:从“应付会议”到“依赖会议”我第一次用听脑AI,是上周三的部门战略会。以前这种会我得提前半小时到,摆好笔记本📓和录音笔,全程盯着发言的人,生怕漏了什么。那天我提前打开听脑AI,选了“会议记录”模式,把手机放在桌子中间。
没想到它居然能实时转写——领导刚说完“下季度重点是用户增长”,屏幕上就出现了一模一样的文字,还自动标了“ speaker 1(领导)”;后面同事插话说“用户 retention 是关键”,它立刻分了“ speaker 2(小张)”,甚至连我旁边同事小声说的“这个思路不错”都录进去了。
更意外的是,会议进行到一半,我被临时叫去接客户电话,回来后居然能直接从离开的时间点继续看转写内容,完全没断档。散会时,我导出转写文件,发现不仅所有发言都在,还自动生成了“会议摘要”和“行动项”——比如“小张负责用户 retention 方案,下周三提交”“领导要求重点关注新用户获客成本”,这些以前我得花1小时整理的内容,现在直接就能用。
那天我下班比平时早了40分钟,居然有空去喝了杯喜欢的咖啡,那种轻松感,好久没体会过了。
后来发现:它能覆盖我所有“音频麻烦”从那以后,我开始把听脑AI用到更多场景,才发现它的“全场景覆盖”不是吹的——
1. 课程学习:把“耳朵记”变成“脑子记”
我每周要听2节行业网课,以前都是一边听一边用手机打字,往往老师讲得快,我刚记下“用户旅程地图”,后面的“触点优化”就错过了,笔记总是零散的,复习时得翻好几遍才找得到重点。现在我会把网课音频导进听脑AI,选“课程学习”模式,它会自动识别重点词汇(比如“关键概念”“案例分析”“方法论”),还能生成思维导图,把“用户旅程地图”的几个阶段(认知-兴趣-决策-忠诚)用箭头连起来,旁边标注老师举的“某电商案例”。上次复习“用户运营”课程,我直接拿着转写的结构化笔记,15分钟就把重点过了一遍,比之前翻零散笔记节省了一半时间。
2. 内容创作:把“打字”变成“说话”
我偶尔会写行业文章,以前都是先打草稿,再修改,往往思路来了,打字速度跟不上,越写越卡。现在我改成“语音输入”——比如写一篇“AI工具如何提升职场效率”的文章,我对着手机讲了20分钟,从“会议记录的麻烦”讲到“用听脑AI的改变”,然后用听脑AI转写,转出来的文字居然特别顺,几乎不用怎么改,只需要调整一下结构,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初稿。上次我把文章发给编辑,她居然问我:“这次写得这么快,是不是有什么秘诀?”我笑着说:“秘诀就是把‘打字’换成‘说话’。”
3. 销售跟进:把“漏需求”变成“抓需求”
我有个做销售的朋友,平时要跟10多个客户打电话,有时候客户说的“需求”没记全,后面跟进就很被动——比如客户说“你们的产品能不能定制报表?”,他当时没记,后来跟进时居然忘了,结果客户觉得他不重视,丢了单子。我推荐他用听脑AI的“销售跟进”模式,把客户通话转成文字,它会自动提炼关键信息(比如“需求点”“异议”“承诺”),比如客户说“你们的产品价格……哦不,我是说能不能定制报表?”,它会把“定制报表”标成“需求点”,把“价格”标成“异议(已修正)”。
朋友用了两周后跟我说:“现在跟进客户,我直接看转写的‘需求清单’,针对性强了很多,上周有个客户说‘想要实时数据反馈’,我立刻把我们的‘实时报表功能’发给他,他居然当场就签了合同,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真实体验:它帮我“省出”了更多时间用了一个月后,我大概算了算,听脑AI帮我节省了70%的音频处理时间——以前处理1小时会议录音要花2.5小时,现在只要40分钟;以前整理1节网课笔记要1小时,现在只要20分钟;以前写1篇文章要1.5小时,现在只要40分钟。这些省出来的时间,我可以用来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比如研究新的行业趋势,跟客户深入沟通,甚至陪家人吃顿晚饭。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从“被动处理音频”变成“主动利用音频”——以前我怕录会议、怕听网课,因为知道后面要花很多时间整理;现在我反而愿意多录、多听,因为我知道,听脑AI能帮我把这些“音频垃圾”变成“有用的信息”。
小缺点:它不是完美的,但足够好用当然,听脑AI也不是“万能的”,我用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些小问题:
- 有时候网络不好(比如在地铁里),转写会有点卡顿,不过等网络恢复了,它会自动接着转,不影响结果;
- 有一次我转写老家亲戚的语音(他说的是特别地道的“川普”,带很重的方言口音),有些词没识别出来(比如“摆龙门阵”被转成了“摆龙明阵”),不过我换成“方言识别”模式,再转就准多了;
- 有时候转写长音频(比如2小时的会议),导出文件时会有点慢,不过耐心等一会儿就好了,毕竟处理这么多内容,慢一点也能理解。
其实对我来说,听脑AI的价值不是“把音频转成文字”,而是把我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我能专注于“更有价值的事”——
- 以前处理会议记录,我得花大量时间“听录音-打字-整理”,现在这些事都交给听脑AI,我可以把时间用来“分析会议中的行动项”“思考如何推进工作”;
- 以前整理课程笔记,我得花时间“补漏”“找重点”,现在我可以把时间用来“消化知识点”“联系实际工作”;
- 以前写文章,我得花时间“打字”“调整语序”,现在我可以把时间用来“打磨观点”“优化结构”。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经常遇到“会议记不全”“课程笔记整理麻烦”“内容创作打字慢”的问题,我建议你先找一个“最疼的点”,用听脑AI试一次——
- 如果你是职场人,试试用它做一次会议记录,看看是不是能省出1小时的整理时间;
- 如果你是学生/职场学习者,试试用它整理一节网课笔记,看看是不是能让复习更轻松;
- 如果你是内容创作者,试试用它转写一次语音输入,看看是不是能让写作更快;
- 如果你是销售,试试用它转写一次客户通话,看看是不是能更准确地抓住客户需求。
我敢说,只要你试一次,就会像我一样,再也离不开它——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懂你的麻烦”,并帮你解决了。
未来探索:它还能帮我做这些事最近我还在探索听脑AI的“新玩法”,发现它的潜力远不止现在这些——
- 我用它记录家庭聚会的语音,把爸妈说的“以前的往事”(比如我小时候调皮的事)转成文字,留作纪念,上次爸妈看到转写的内容,笑着说:“没想到我们说的话,还能变成文章。”;
- 我用它转写孩子的“成长日记”,孩子说的“妈妈,我今天在幼儿园做了手工”“爸爸,我想养一只小猫”,转成文字后,装订成一本小书,等孩子长大再看,肯定特别有意义;
- 我甚至用它转写自己的“灵感碎片”——有时候突然想到一个好的文章思路,或者工作中的创意,用语音说出来,转成文字,后面再整理,比用手机打字方便多了。
最后想对你说: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经常被“音频处理”困扰,不妨试试听脑AI——它不一定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绝对能帮你省出更多时间,让你有精力去做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毕竟,时间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吗?
总之,听脑AI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帮你把音频内容‘有用化’的助手”。如果你还在犹豫,不妨现在就打开它,试一次——相信我,你会和我一样,爱上那种“省出时间”的轻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