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元机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想要同时收获“性价比”和“高完成度”并非易事。年初亮相的 小米REDMI Turbo4,却用一套几乎“没有明显短板”的方案,重新定义了这个价位的平衡感。它不只是“Turbo”这个名字带来的速度感,更像是一次面向中端市场的诚意示范,让人看到红米如何在成本与体验之间做出聪明的取舍。
Turbo4 的核心,是那颗首发的 天玑8400-Ultra。这款『芯片』采用台积电4nm工艺,全大核架构意味着它不再是“缩水旗舰”的影子,而是彻底冲破了中端处理器的边界。实测《原神》接近满帧,《王者荣耀》稳居120帧上下,而功耗依旧温和,这在两千元以内的产品里,几乎是“作弊级”的存在。
更难得的是,Redmi在散热上并没有“能用就行”的态度。5000mm²的3D冰封冷泵、SoC直触设计,让这台手机在长时间游戏后仍能维持43℃左右的体感温度——这不仅是数字的胜利,也是工程思路的胜利。
Turbo4 的另一个底气,是那块 6550mAh 的硅碳负极电池。在动辄重负载的日常场景中,它能带来超过12小时的强续航,完全配得上“长命机”称号。90W快充则进一步消除了大电池的“充电焦虑”,25分钟回血一半电量,效率足以让人忘记这是台千元机。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低温环境下的调校。双增压『芯片』让 Turbo4 在零下三十多度也能视频通话,这并非“北方用户限定”,而是对耐用性的全局思考:它告诉用户,手机也可以和你一起扛住极端天气。
屏幕是 Turbo4 另一处让人意外的环节。1.5K直屏、120Hz刷新、3200nit峰值亮度,甚至有 1920Hz PWM 护眼调光。对于习惯了千元机“将就”屏幕的人来说,这几乎是越级配置。长时间刷剧或阅读,也不会让眼睛那么快疲劳,这种细腻的观感,和性能、续航一起构成了“全场景友好”。
设计方面,Turbo4 并没有走“保守路线”。背部的菱格纹理与红色腰线增添了几分运动感,双环灯带则是年轻人喜欢的“交互小心思”。8.06mm 的厚度和 203.5g 的重量略有负担,但对一台大电池手机来说,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妥协。
相比其他环节的亮眼,Turbo4 的影像配置显得务实。5000万主摄+OIS,白天成像足够锐利,夜景得益于 Xiaomi AISP 2.0 算法,也算干净利落。但副摄仅 800 万像素的超广角,缺乏长焦和微距,注定它不是摄影发烧友的菜。对于想要随手拍、记录日常的用户来说,它“够用”,但不会让人惊艳。显然,红米把更多预算留给了续航和性能,而非影像堆料。
Turbo4 的少数遗憾,几乎都与成本控制有关:塑料中框不如金属那样“冷峻”,指纹识别位置略低且速度一般,USB 2.0 接口在传输大文件时略显迟缓。这些缺点不会影响核心体验,却提醒你它依旧是台千元机。也正是这种“合理的遗憾”,让 Turbo4 的整体表现显得更加真实:它不是为了参数冲榜而生,而是为了让更多用户以合理的预算享受旗舰级的核心体验。
如果说前面这些优点还只是“硬实力”,那么价格才是 Turbo4 最终打动市场的“杀手锏”。首发价 1999 元已经诚意十足,而如今小米更加不讲武德了,在国补和优惠券叠加后,入手价甚至能压到 1273 元。对比同价位产品,Turbo4 并没有明显短板:它的性能超越一众竞品,续航和快充也几乎无敌,这让它成为千元档“闭眼买”名单上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