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生产需要进口铁矿石,但国际铁矿石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对生产成本管控与盈利稳定性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破题?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打通这样的“链梗阻”,驱动生产力重塑。
当供应链装上“AI大脑”,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走进本届投洽会的供应链人工智能创新馆,涵盖技术、应用及生态的全维度呈现,让“人工智能+供应链”的深刻变革具象化。展馆正中,一个沙盘模型以多种应用场景和基础设施为底座,二进制的蓝色数据流缓缓上升,汇聚成顶层的数据集、模型、智能体、工具链4个广场,共同组成覆盖AI应用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撑能力。
“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供应链人工智能平台,未来将打造成为‘AI+物流供应链’的供需对接枢纽、垂类模型推训中心、知识资产开放平台、场景应用创新验证工场、专家人才培育基地,降低供应链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门槛。”厦门供应链数智创新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岩介绍。
围绕平台形成的核心能力,一系列聚焦行业需求和堵点的典型应用场景正加速落地。比如,农产品的产量预测,大宗商品的价格预测、物流规划路线,以及复杂的“海、陆、空、铁”运输如何生成兼顾成本与时效的最优组合方案。
“过去,铁矿石市场的价格预测依赖于专业人员的经验,传统『数字化』建模周期长且整体准确率并不高。更高准确性、可量化的AI模型预测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分析效率,也增强了预测的准确性、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林海岩说。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从“『互联网』+”迈向“人工智能+”,给生产力的跃迁带来了更多可能。
正如2025供应链合作创新大会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所说,“『互联网』+”强调信息连接与扩散,而“人工智能+”强调知识运用与创造。
从简单连接到深度思考,“AI大脑”正在重构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在终端,AI的应用让电商变得游刃有余。“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我们走出了由‘及时配送’变‘智能预判’的生鲜电商新路径。”阿里巴巴淘天食品生鲜负责人杜建夫举例说,当下正值大闸蟹热销时节,但如今大闸蟹的销售已不再受到市场、备货等不确定因素的局限,可以通过AI算法的智能预判,实现精准备货,精准销售。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供应链”也推动了电商从交易型向服务型转型。随着即时消费成为新趋势,“Z世代”的消费主体更钟爱“即买即卖”,对“快”的需求越来越强。如何用好AI工具,在“快”上做好服务,成为制胜的关键。
在物流端,AI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激活了整个链条。人工智能将驱动从仓储管理到跨境运输的全链路升级,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智能风检、自主移动『机器人』️、无人仓调度系统等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标配。伴随着自动驾驶、智能港口和全程可视化系统的成熟,全球供应链网络将更加高效、更有弹性、更加透明,真正实现端到端的智慧互联。
“集装箱贯穿了物流链的全过程。根据行业规定,集装箱在每次的转移交接中都需要检验。通过在集装箱堆场研发AI检验箱体的‘箱速检’应用,实现了集装箱检验正确率达85%以上,比人工效率提高3倍。”中国外运资深产品经理陈丽萍说,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让企业能打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比如智能场站的建设,通过远程的操控就能实现管理。
“‘AI+供应链’将是下一波生产力革命的引爆点。”美国消费者技术协会前首席经济学家、未来趋势专家肖恩·杜布拉瓦克在出席2025供应链合作创新专题活动时表示,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并非替代人力,而是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生产力范式。应该把人工智能看作是合作伙伴而非仅仅只是工具,与之相匹配的则是不断提升劳动者的个人能力,以及改变管理的思维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