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武汉协和医院在全国率先开设“脑机接口医工融合门诊病房”,并首创“医师+『工程师』”双查房模式,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到“病床旁”快速转化,为更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功能恢复的新希望。术理创新驻场『工程师』专业的现场作业,为这一创新诊疗模式的落地与运行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有效保障了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场景中的稳定应用与持续改进。
新疆脑梗患者三千公里求医,
脑机接口技术让偏瘫右手右腿重获新生
2022年1月,61岁的仝女士因突发脑梗导致右侧肢体瘫痪,右腿行走不便,右手蜷曲无法伸展,基本抓握功能丧失。历经三年多传统康复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直至得知武汉协和医院开设脑机接口医工融合病房,她于今年7月中旬在家人的陪伴下,从乌鲁木齐驱车三千多公里赴武汉求医。接受术理AiTHINK脑机接口治疗仅3周后,原本无法活动的右手已可实现握持水瓶喝水、拿药粒、掰麻花等动作。正如仝女士所说:“刚入院的时候,腿的支撑能力比较差,这个手食指、拇指、无名指几乎不能动,现在能走将近一公里了,可以用患侧手拿着吃药、吃水果,要是靠以前那种康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医工融合,推动技术跨越临床转化障碍
武汉协和医院设立的国内首个以“医工融合”为核心定位的脑机接口专科病房,使『工程师』与神经外科医生共同走进病房,评估患者状况并优化治疗计划。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姜晓兵表示:“医生懂三分工,『工程师』要懂三分医,融合的交流的效率就特别高,把新的技术更好地用到病人身上去。” 上海术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周琰在采访中提到:“我会在现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和解决方式,也大量的采集了不同患者的脑电数据,帮助我们后期的算法的完善,为后面的患者提供更多受益。”
术理创新『工程师』技术支持
跨界协同,脑机接口临床应用的未来
术理创新与武汉协和医院的战略合作,是“医工交叉”融合模式的一次重要实践,极大地推动了脑机接口技术从理论研究向临床应用的高效转化,更积极响应了国家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战略布局,贴合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专项政策导向。未来,此类跨界合作模式有望拓展至更多病种和医疗场景,助力我国在智慧医疗与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武汉协和医院脑机接口医工融合门诊病房
武汉协和医院一直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医工融合为核心路径,推动脑机接口的临床研究与转化。脑机接口医工融合门诊、病房同步开启,整合非侵入式、半侵入式、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构建起覆盖“评估-干预-康复-随访”全周期的诊疗体系。病房配备了脑电信号采集分析平台、神经调控干预系统、康复『机器人』️协同设备等尖端设施,为全国各地脊髓损伤、脑卒中、脑外伤等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服务。
编辑:孔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