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CBA工厂里,设计『工程师』和工艺『工程师』之间的“战争”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设计『工程师』常常抱怨:“我画的板子完全符合电气规则,你们生产为什么老说做不了?”
工艺『工程师』则反击:“你们只管设计,却不考虑焊接、拼板、可测试性,结果加工时问题一堆,还怪我们!”
这种拉锯战不仅浪费时间,更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解决矛盾的关键,就是把DFM(Designfor Manufacturability,可制造性设计)规范真正落实到设计与生产之间。
为什么设计与工艺之间总是冲突不断?
关注点不同
设计『工程师』更关注电路功能与信号完整性;
工艺『工程师』则强调可生产性与良率。
语言不一致
设计用的是CAD软件规则;
工艺讲的是焊盘尺寸、间距、治具可行性。
信息孤岛
DFM规范缺失或不透明,导致设计端和工艺端各说各话。
DFM规范:矛盾的“和事佬”
DFM不是设计端的附加要求,而是设计和制造之间的共识。
设计端收益:减少返工、缩短开发周期;
工艺端收益:提升一次良率,降低工艺异常;
企业收益:缩短交付周期,减少成本浪费。
一个成熟的DFM规范,往往涵盖:
焊盘与走线设计(避免过小过密);
元件布局(为贴装、测试留足空间);
拼板与V-Cut设计;
散热与应力释放结构;
可测试性(ICT/FCT接口预留)。
你的PCBA项目是否也常常因为设计与工艺的冲突而延误?恒天翊是不是正好能帮你解决这一痛点?
恒天翊作为一家专注中小批量PCBA加工的工厂,不仅提供生产服务,还能在前期设计阶段给客户提供DFM检查与优化建议。通过“设计+工艺”的协同,恒天翊帮助客户避免无谓的返工和延迟。
如何实现高效协同?
前置DFM检查
在Gerber交付前进行DFM审查,提前发现不可制造问题。
建立共享规范库
将企业内部的工艺能力、加工标准形成文档,供设计端实时参考。
跨部门沟通机制
定期由设计和工艺『工程师』联合评审新项目,避免“扯皮”。
『数字化』协同平台
借助MES/PLM系统,将设计数据与工艺数据统一管理。
当你在选择PCBA合作伙伴时,会不会担心他们只管生产、不懂设计?恒天翊,会不会就是你正在寻找的那家能提供DFM支持的工厂?
恒天翊不仅能承接中小批量PCBA订单,还能提供设计可制造性(DFM)审查与优化建议,让设计『工程师』和工艺『工程师』不再“打仗”,而是携手高效交付。
结语
在PCBA制造业,设计与工艺之间的冲突几乎不可避免。但只要建立起完善的DFM规范,并形成透明的沟通机制,就能把“战争”变成合作。
DFM不是负担,而是效率的源泉。谁能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好,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