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太空算力:打破传统地天观,重构天基智能版图
报告共计:22页
《太空算力:打破传统地天观,重构天基智能版图》聚焦太空算力发展趋势、成本优势、产业链布局及政策支持,阐述其对天基智能版图的重构价值。太空算力经历“天数地算”“天数天算”“天地一体协同计算”三阶段,传统阶段以数据回传为主、处理滞后,当前阶段实现“以算代传”、星端智能初步形成,未来将通过天地协同调度构建全球智算网络,智能卫星在轨数据处理可实现分秒级实时连续处理,大幅提升效率,改变传统过境下传的小时级滞后模式。成本方面,太空算力优势显著,以40MW『数据中心』10年运营成本为例,太空『数据中心』总成本仅820万美元💵,远低于地面『数据中心』的1.67亿美元💵,其中能源成本(太空200万美元💵 vs 地面1.4亿美元💵)、冷却能耗成本(太空利用高温差高效冷却)、用水量(太空无需用水)及备用电源(太空无需配备)是主要节省项,仅需承担500万美元💵发射成本与120万美元💵辐射☢️屏蔽成本,且随着卫星发射成本下降(中国2019-2023年CAGR -9.6%,2023-2028年预测CAGR -10.9%),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产业链涵盖上游卫星制造(含结构、热控等平台系统及星载智算机、激光通信机等计算载荷)、火箭制造与发射服务,中游卫星运营及服务(测运控平台、数字孪生平台等)与地面设备(测控站),下游应用于地球观察、气象监测、军事安全、农业监测等领域,中国太空算力相关市场增长强劲,2019-2023年总收入CAGR 6.4%,2023-2028年预测CAGR达24.9%,其中星基解决方案、地面设备制造细分领域预测CAGR分别为23.3%、28.6%。国内低轨卫星星座布局积极,垣信卫星千帆星座(规划1.5万颗,在轨90颗)、中国星网GW星座(规划1.2992万颗,在轨28颗)等多星座推进,政策层面亦持续支持,2023-2025年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出台政策,规范卫星网络协调、推动卫星『互联网』与『新能源』协同、支持商业化试点,为太空算力发展奠定制度基础,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星座组网完善,太空算力将进一步打破传统地天认知,重塑全球智算网络格局。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