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将于9月19日至23日在河南郑州举行。这场集结了全国智能制造领域顶尖人才的赛事,不仅是选手个人技能的“试金石”,更成为广东企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练兵场”。
近日,记者走访广东省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省机械所”)备赛现场时发现,作为广东省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项目参赛选手的培训讲师、电气『工程师』黄波正全身心投入训练,从数控加工精度打磨到产线编程调试优化,从『机器人』️动作路径校准到云平台数据采集测试,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备赛是一次快速成长的过程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项目,堪称智能制造领域的“全能挑战赛”,它像一张技术“考卷”,既考数控加工的毫米级精度打磨,又要选手玩转产线与『机器人』️的编程调试,连云端数据采集都得轻松拿捏。
在省机械所的智能制造实训车间内,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黄波正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反复调整数控编程参数。
“此次比赛涵盖的内容非常全面,几乎覆盖了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环节。”黄波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向记者介绍道,自己虽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出身,具备扎实的电气控制基础,但数控编程和虚拟仿真这两个模块对他来说仍是不小的挑战。
为了攻克难点,他每天早上8点就进入车间训练,直到晚上10点才结束,不仅系统梳理了专业理论知识,还通过上千次的实操训练,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提升技术精度。
“困难背后更藏着机遇。”黄波坦言,备赛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快速成长的过程。通过钻研比赛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他对智能制造的全流程协同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这些积累都将转化为未来培训教学的宝贵资源。
“我计划把备赛中总结的实操经验、技术难点解决方案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让学员们能接触到最前沿的行业技术,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黄波说。
以赛促训成为技能人才“孵化器”
黄波的备赛之路,离不开省机械所搭建的优质平台。作为广东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首批链主单位,省机械所始终将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推动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核心抓手,建立了“以赛促训、岗课赛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为支持黄波备赛,公司专门组建了由资深『工程师』、行业专家组成的辅导团队,根据比赛大纲制定个性化备赛方案,还投入资金升级了实训设备,确保训练条件与比赛标准无缝衔接。
“选派技术人员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不仅是为了争取好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赛事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省机械所党总支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李英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制造领域技术迭代速度快,只有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核心优势。而参赛选手在备赛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经验、形成的创新思路,将带动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提升,进而推动企业在智能制造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事实上,黄波的备赛故事只是广东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不少企业依托广东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通过以赛促训、岗课赛证融合机制,发挥省机械所链主企业优势,成为技能人才的“孵化器”和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推动技能转化与研发创新,进一步加深校企资源互通产教融合。
随着全国技能大赛的日益临近,黄波的备赛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他表示,将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挑战,力争在比赛中展现广东技能人才的风采。
文|记者 周聪 通讯员 粤仁宣
图、海报、视频|记者 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