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县波罗赤镇耀昌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大棚中,技术人员轻触平板电脑,物联网系统随即启动水肥一体化灌溉,传感器实时传回土壤数据,番茄生长状态在屏幕上一目了然。这一智慧场景,标志着朝阳番茄产业迈入“数字种植”新阶段,而这一切的变革,源于我市开展的“千名专家进园区”活动提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朝阳市是北方重要设施农业基地,是京津冀“菜篮子”核心供应地。但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品种退化、土壤连作障碍、栽培技术滞后等问题凸显,制约产业发展。为此,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依托“千名专家进园区”,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为产业转型破局。
团队由育种与土壤专家李谷鑫、徐连营领衔,汇聚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朱亮、杨永胜、王金语等本土骨干,还引入大连海洋大学王连顺教授的水产微生物技术、大连东软职业技术学院郑纯军院长的『数字化』技术,形成多学科协同攻关格局。
同时,专家团队还创新工作模式,在合作社、企业设“专家工作室”,实行每月专家值班制,按专业分设品种选育、土壤改良、数字农业专项小组,高效解决技术难题——选育组筛选多份抗TY病毒育种材料并跟踪数据,改良组攻克牛粪低温发酵难题,数字组开发适配本地气候的番茄生长AI模型。
在各方统筹推进下,项目结出硕果:选育出“宝莉”“凯粉695”等12个番茄品种,均获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开发4000余吨生物有机肥,首次将海洋微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构建完整『数字化』种植体系。创新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三阶控温发酵工艺”加特定微生物菌剂,将牛粪转化为高效生物有机肥,既减污染又改良土壤,种植户反馈“番茄更甜多汁,亩均增收超3000元”。同时,推动技术跨界应用,将水产微生物菌剂用于番茄种植,灌根后幼苗7天新根显著增多,移栽成活率和植株抗病能力明显提升。
依托数字技术支援,项目搭建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布设30多个物联网传感器节点,结合AI算法精准调控水、肥、气、热,能按番茄不同生育期需求自动生成氮磷钾最优配比方案,通过滴灌按需施肥,还可将昼夜温差精准维持在8—10℃,助力果实糖分积累。
专家团队更注重培育本土人才,通过“理论+现场”培训模式,累计开展25场技术培训覆盖100余人次,目前合作社已有5人能独立操作数字农业系统,3人掌握微生物菌剂扩繁生产技术。合作社负责人称赞:“专家不仅送技术,还建微信指导群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打造了‘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以“政—产—学—研—用”机制破解产业瓶颈,探索出人才驱动产业振兴路径,推动人才下沉,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项目已获5项软件著作权、发表2篇技术论文、形成1份科技成果评价报告,下一步将在全市推广成果,预计带动5000亩番茄种植基地升级,让更多农户享科技红利,为京津冀“菜篮子”稳产保供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