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外国语学院向学生收取每人1200元的“企业微信费”,引发舆论哗然。这款腾讯开发的办公通讯软件,基本功能本是免费的,学校却要学生为本该由校方承担的管理成本买单,令人愕然。
更讽刺的是,四川省教育厅已明确回应,企业微信提供的入学报到、在线缴费等功能均为免费服务。这场荒唐的收费闹剧,暴露了部分民办高校在经营压力下的短视与浮躁。
企业微信作为日常教学管理工具,属于学校办学的基本配套设施,其成本理应计入学校运营预算。将基础功能包装成“高级功能”向学生收费,既是概念偷换,更是责任转嫁。学生每年缴纳数万元学费,早已包含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费用,另外收取“软件使用费”无异于重复收费。
这起事件背后,折射出部分民办高校面临的经营困境与发展焦虑。随着出生人口下降,高等教育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一些民办院校确实面临财务压力。然而,通过巧立名目向学生“薅羊毛”,绝非解决之道。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学生权益,更透支学校信誉,最终将导致品牌价值受损,形成恶性循环。
教育本质是公益事业,民办教育同样如此。遗憾的是,一些民办高校将学生视为“提款机”,各种奇葩收费层出不穷:此前已有学校收取“空调使用费”、“厕所纸费”等,如今又添“微信功能费”。这些行为背离了教育的初心,将利益置于育人之上。
四川省教育厅的回应令人欣慰,已要求学校规范收费行为。但仅仅一纸整改通知远远不够。教育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更加透明的收费审核机制,对民办高校收费项目进行常态化监督,防止各种变相乱收费。同时,民办高校自身也需要重新审视办学理念,明白学生的信任才是最长久的办学资本。
高校收费问题关系千万家庭利益,关系教育公平正义。当一所学校开始从微信功能上“创收”,或许真的该重新思考:办教育究竟是为了培养人才,还是仅仅为了赚钱?高校若失去教育情怀,只剩下商业算计,恐怕离“穷疯了”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