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圈,社交真的必要吗?有些研究生一心只想安安静静搞科研,坚信“实力才是硬道理”,所以对一些学术社交一概不管,内心相信不社交也能读完研,顶多是孤独一点。但,现实往往比“孤独”更加骨感。
一、科研不是单机游戏
科研不是写日记,关起门来闷头高,最后就能发C刊。你的研究可能需要资源、需要材料,这可能要问导师,还可能需要从别的实验室借。有时候,还会用到别人的程序,一些技术问题需要有人来答疑。甚至是论文写完了,要送审,审稿人和编辑也算“学术圈社交对象。
所以,科研更像组队打副本,而不是单机闯关。社交是不可避免的。
二、信息差比论文还难跨越
无论在哪个领域,前沿的信息都是很有用的。学术圈更是如此了。如果有人消息总比你灵通,知道哪个会议快截稿,哪个期刊征稿,哪个大牛要开新项目,你还没收集好信息,别人可能已经投完录用了。
这就是不社交的结果。你还在为文献发愁,别人就把投稿机会锁定了。
三、学术社交≠应酬
很多同学不喜欢社交,是觉得学术社交就像在应酬,会非常消耗自己。实际上,不用把它想得太复杂。做一些简单的社交动作就可以了。譬如开会时能够主动跟人聊两句,见到大佬勇于提问题,和同门保持良好的互动等等。这些社交动作不用你过多地投入,保持礼貌和基本的交往就可以了。
四、不必圆滑,但别缺席
学术圈的社交不需要你天天“混圈子”,更不需要你变身超“E”人。但你需要有一定的存在感,关键时刻有人能帮你牵线搭桥,告诉你哪里有坑,哪条路更顺,就能省掉很多弯路。
一味地封闭自己,很容易让自己的科研之路变成地狱模式。
不爱社交,其实是一种个人选择。但是,在科研圈,完全拒绝社交只会让路更难走。不必过分投入,维持一些基础的社交就可以了。因为,在科研路上,除了努力和实力,人脉和交流也会决定了你到底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