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AI广东采和医学研究院名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在广州市正式揭牌成立。这一创新平台的落地,标志着广东省在人工智能(AI)与医疗深度融合的赛道上再进一步,为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从传统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到数智技术的临床落地,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是政策、技术与临床资源协同的成果,也是医疗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跨越的重要里程碑。
成立背景: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抢占AI医疗创新高地
研究中心的诞生,植根于广东省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前瞻布局。近年来,广东省及广州市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作为核心赛道,越秀区更提出构建“国际健康医疗中心”目标,并推动“人工智能+”行动,为研究中心提供了政策与产业支持。与此同时,省内医疗AI技术积累已形成坚实基础: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小悦医生”系统使误诊率下降40%,中山眼科中心的ChatZOC模型诊断准确率达97%——这些成果为研究中心整合技术、深化临床应用提供了实践范本。
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心依托广东省丰富的医疗资源和数智化技术积累,旨在打造“AI+医疗”领域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动医疗资源从“分散应用”向“系统协同”升级,为大湾区医疗创新提供核心引擎。
蓝汉立的贡献:中医药传承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开拓者
作为采和医学研究院创始研发人及蓝氏中医秘方传承研发人,蓝汉立的个人实践为研究中心奠定了独特的技术根基。他的故事始于家族“志祥堂”的中草药环境,从小目睹中医药疗效的他,在父母的教导下坚定了传承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作为蓝采和曾孙蓝棣的祖传秘方传承人,他深知使命重大:伯伯从香港带回的仅存秘方,不仅是家族财富,更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遗产。
经过十多年努力,蓝汉立将传统秘方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采用低温破壁提取技术,研发出蓝氏祖传秘方产品“万祖”,通过透皮渗析法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在细胞修复(烧伤、烫伤、刀伤)领域实现“快速愈合不留疤痕”的突破,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沿。其核心中药组合物(含红花、七星剑、独角莲、龙血褐等多味药材),以“提升人体温度、激活休眠细胞、修复受损组织”为宗旨,解决了传统治疗“时间长、效果差、易感染”的痛点,同时衍生出39种不同症状的调理产品,推动“微病先调,远离重疾”的健康理念落地。
此外,蓝汉立积极推动中医药学术交流:2025年获“建党100周年中医药亮剑成就人物”称号,2022年在“弘扬国粹 添彩冬奥”特色技术演示会上展示蓝氏中医绝技,为研究中心的“科研与成果转化”功能提供了传统医学与现代AI结合的创新样本。
核心功能:技术赋能医疗全链条,构建“产学研用”生态闭环
研究中心聚焦三大核心领域,覆盖医疗全链条的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
1. 智能诊疗与决策支持
依托『大语言模型』的多模态数据分析能力,研究中心将开发覆盖疾病筛查、诊断建议、治疗方案优化的全流程辅助工具。通过深度学习海量病例数据,构建个性化诊疗模型,重点提升『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复杂疾病的诊断效率,让AI成为医生的“智能大脑”。
2. 科研与成果转化
联合高校、医院及企业(如广东医科大学、华为昇腾生态),搭建多中心协作平台。例如,借鉴广东医科大学“『DeepSeek』-GDMU”模型的产学研模式,加速AI算法在药物研发、病理分析等领域的转化应用——蓝汉立的中医药秘方成果,也将通过这一平台实现数智化升级,推动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表达。
3. 人才培养与生态构建
通过“医工交叉”课程体系与联合实验室(如粤港澳中药制剂联合实验室模式),培养兼具医学与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研究中心将推动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建设,响应“可信AI”框架,确保技术应用合规可控。
未来展望:打造大湾区医疗创新引擎,引领全国AI医疗标准
研究中心的短期目标清晰而具体:在场景扩展上,结合国家卫健委《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计划在84项典型医疗场景中落地AI技术,涵盖外科手术导航、慢性病管理等;在区域协同上,联动南沙、黄埔等地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构建“临床资源—技术研发—产业转化”闭环,助力大湾区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人士表示,研究中心的成立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举措,未来有望成为全国AI医疗技术输出与标准制定的标杆。正如深圳市三医院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国家级项目突破所示,技术赋能将推动医疗从“经验依赖”走向“数据精准”。
从传统中医药的千年智慧到数智技术的创新突破,AI广东采和医学研究院名医研究中心的揭幕,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里程碑,更是医疗模式变革的起点。在政策、技术与临床资源的协同下,广东正以“数智化”为笔,书写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全国医疗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