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智学院发布重要成果,AI仅用两天自主发现超100种全新网络架构
“能动”的AI正成为科学发现新主体
正值创立一周年,上海创智学院日前发布一系列人工智能重要成果,其中被赋予“能动性”的AI仅用两天便自主发现超过100种全新的网络架构;首个规模化全流程机理可解释框架研究团队被列入全球最值得加入的4个可解释性研究阵地之一……
过去一年间,大模型展现出强大的“思考”能力,正快速迈向能够执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动性”新阶段。上海创智学院发布的“能动”认知智能项目首创“认知能动数据加工工艺”,将海量原始数据加工成“高品质数据燃料”。这种经过深度加工的认知能动数据,能够有效驱动和打造高认知、高能动的智能体。
该项目首次实现了支持AI进行长达数天深度思考与协作的科研模式。在实际测试中,AI仅用两天时间便自主发现了超过100种全新的网络架构,而人类专家发现一个新模型平均需要2000小时。此外,该项目在上海创智学院的编程实训比赛中,多次战胜人类开发者,甚至在夏令营中取得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这标志着“能动”的AI正成为科学发现的新主体。
与此同时,上海创智学院发布全球首个规模化全流程机理可解释框架,将深度网络中的隐含状态对应到现实世界的具体概念,首次在大模型注意力分解上取得领先成果,还可对关键神经元进行激活与调控,赋予模型“思想钢印”,显著提升可控性与安全性。该成果已获国际上顶尖机构高度评价,研究团队被列入全球最值得加入的4个可解释性研究阵地之一,标志着中国力量首次在该前沿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上海创智学院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了全球首个基于大模型的创造力智能测评系统。该系统统一了情境的真实性、交互的智能性和过程的可追踪性,带来全新测评体验。在结果页,系统不仅能回顾完整的思维链条,还能量化各阶段亮点与不足,并生成个性化成长建议,使测评真正成为培养的起点,而非终点。
当前智能体应用越来越多,将多个智能体协作在一起完成任务正逐渐成为业界共识。上海创智学院还率先提出并启动了“智能体上链”项目,旨在打造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智能体『互联网』——BetaWeb。用户可通过客户端提出复杂任务,『互联网』上的智能体则在协议支持下自由协作,“裁判”智能体负责监督和判定任务质量,区块链系统则确保身份认证、过程记录与价值分配的公平透明。
目前,上海创智学院已研发出智能体协作平台Holos河洛系统,接入了上百个公网智能体,能够完成科研报告撰写、论文审稿、数学建模、信息收集与解读等任务。该项目最大亮点在于提出了“可信”这一核心概念,这不仅是对人工智能协作模式的创新,更是对未来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一次前瞻性布局。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