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固态电池行业报告:产业化浪潮将至,设备领域布局正当时
报告共计:29页
固态电池产业化浪潮将至:技术突破、全球布局与应用新图景
在『新能源』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固态电池正凭借其在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近日,东北证券发布的《2025固态电池行业报告》显示,当前海内外企业加速布局,技术工艺持续突破,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已进入关键阶段,不仅将重塑锂电池行业格局,更将为『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
技术迭代:固态电池破解传统锂电瓶颈
相较于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的核心革新在于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了易燃的液态电解液及隔膜,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电池的安全隐患与性能局限。传统液态电池因有机电解液存在热失控风险,且能量密度上限约300Wh/kg,难以满足高端场景对长续航、高安全的需求。而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500Wh/kg以上,比亚迪已实测其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循环寿命更是提升至8000-10000次,远超传统电池的1500-2000次。同时,固态电池工作温域覆盖-40℃至150℃,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大幅提升,为寒冷地区『新能源』汽车、特种装备等应用提供了可能。
当前固态电解质主要分为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和卤化物四大技术路线,各有侧重。氧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高、热稳定性好,但界面接触问题需通过工艺优化解决;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与传统电解液相当,可塑性强,便于电池组装,不过对空气湿度敏感;聚合物电解质柔韧性好、易制备,已在部分场景小规模应用,却受限于室温离子电导率较低;卤化物电解质在高压下稳定性优异,适配高压正极材料,仍面临合成成本高的挑战。
从产业化路径来看,全固态电池仍需突破界面阻抗、材料兼容性等技术难点,半固态电池成为短期过渡方案。半固态电池保留5%-20%液态电解液,可沿用传统电池80%以上的生产设备,仅需改造注液、封装环节,平衡了性能提升与产业化难度,目前已进入小规模应用阶段,为全固态电池的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奠定基础。
全球竞速:海内外企业加速产业化落地
固态电池的战略价值已引发全球竞争,各国企业与政府纷纷加大投入,推动技术研发与产能布局。日本作为较早布局固态电池的国家,通过产学研协同模式推进技术突破,丰田、松下、日产等龙头企业聚焦硫化物路线,计划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其中,丰田已研发出续航1200公里、充电仅需10分钟的固态电池样品,2027-2028年将启动装车应用;松下2024年建立中试线,2025年向丰田提供样品,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韩国则以政府战略为牵引,2025年发布《K电池发展战略》,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初步商业化,2030年前投入20万亿韩元支持研发。三星SDI已开发出能量密度900Wh/L、循环寿命1000次的全固态电池样品,并建立中试线;LG也明确2025-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硫化物路线进展领先。
美国与欧洲侧重通过初创企业与整车厂合作加速技术落地。美国Solid Power获福特、宝马投资,2022年建成试生产线,计划2025年前推出基于其技术的原型车;Quantum Scape在大众集团支持下,2024年建成1GWh试生产线,技术转化效率较高。欧洲大众、宝马等车企通过投资固态电池初创企业或设立研发中心,聚焦聚合物电解质路线,推动技术与整车需求的深度适配。
国内企业同样动作频频,在政策支持下,固态电池研发与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首次将固态电池研发上升至国家层面,2025年《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发布,明确技术定义与测试方法,为行业发展提供规范指引。『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卫蓝『新能源』等头部企业均聚焦硫化物路线,量产时间集中在2027-2030年,能量密度目标普遍设定为400Wh/kg以上。其中,『宁德时代』已进入20Ah样品试制阶段,比亚迪2024年从中试生产线下线60Ah全固态电池,2027年将启动批量示范装车,国内固态电池产业链已形成从材料、设备到终端应用的完整布局。
工艺革新:干法工艺成核心方向,设备升级释放新机遇
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工艺与设备的突破,当前行业工艺正逐步向干法收敛,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与成本下降。传统液态电池采用湿法工艺,需经过浆料混合、涂布、干燥、溶剂回收等环节,不仅消耗大量有毒溶剂NMP,还存在能耗高、生产周期长的问题。干法工艺则直接将活性材料、导电剂与粘合剂的固体粉末干混,通过干法涂布、辊压成形,省去了干燥与溶剂回收环节,总成本降低约15%,生产时间缩短16.2%-21.4%,同时减少了与固态电解质的副反应风险,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在具体工艺环节,干法电极制备成为核心突破点。干混环节通过双刀片研磨或气体辅助混合技术,实现材料均匀分散,处理量较传统球磨法提升近十倍;纤维化环节通过特殊设备将电极材料制成纤维或编织状结构,增强与固态电解质的接触面积,特斯拉收购的Maxwell公司采用的粘结剂原纤化法已成为行业主流;辊压环节对精度要求大幅提高,干法轧机需控制压实密度误差≤±0.02g/cm³,精度较传统设备提升5倍,纳科诺尔等企业已推出10-20辊的多级多道辊压设备,满足工艺需求。
设备端的升级不仅体现在前段工序,中段与后段设备也迎来革新。中段工序取消传统隔膜与注液环节,新增胶框印刷与等静压环节,胶框印刷机用于解决极片边缘变形问题,等静压机通过均匀加压提升电解质与极片的致密性,目前冷等静压机因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已在氧化物与硫化物路线中广泛应用。后段化成分容设备则向高压方向升级,固态电池化压力要求达60-80t(单个电芯10Mpa压强),远高于传统电池的3-10t,高压化成设备可有效消除固-固界面空隙,降低界面阻抗,提升电池性能。
工艺与设备的升级推动固态电池生产投资结构变化。传统液态电池单GWh设备投资约2-2.2亿元,半固态电池因新增固态电解质涂覆环节,投资提升30%,全固态电池单GWh设备投资达4-6亿元,是传统电池的2-3倍。其中,干法辊压机、等静压设备、高压化成柜等增量设备价值量显著提升,干法辊压机单GWh价值量较传统设备增幅达212%,高压化成柜增幅约150%,设备行业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应用拓展:从高端场景向大众市场渗透
固态电池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特点,使其在多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当前正从对成本不敏感的高端场景逐步向大众市场渗透。新兴科技与科研领域成为率先落地的突破口,无人机、『机器人』️、航天设备、潜水设备等对电池能量密度与极端环境适应性要求高,且成本敏感度低,成为固态电池的优先应用领域。例如,『机器人』️领域巡逻『机器人』️需6-10Ah容量支持2-4小时运行,运输『机器人』️需12-15Ah容量支持4-6小时运行,固态电池的轻量化与长续航特性可显著提升其作业效率;航天与深潜设备对电池寿命与稳定性要求严苛,固态电池的长循环寿命与宽温域优势能够满足极端工况需求。
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固态电池应用将逐步扩展至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与储能领域。消费电子领域对电池体积与安全性要求高,固态电池可在更小体积下实现更高容量,有望率先替代传统电池;『新能源』汽车领域,固态电池可破解续航焦虑与安全隐患,2030年前后有望在高端车型中大规模应用,推动电动车性能再升级;储能领域则需等待固态电池成本进一步下降,预计2030年后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储能解决方案。
根据行业预测,2025年全固态电池渗透率约0.1%,2030年将提升至4%左右,2035年达9%,其中消费类场景渗透率提升最快,2030年有望达12%。固态电池的普及不仅将推动下游产业升级,还将带动上游材料、设备等产业链环节的快速发展,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为『新能源』产业注入持续增长动力。
从技术突破到全球布局,从工艺革新到应用拓展,固态电池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开启能源存储的新时代。随着海内外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工艺与设备不断成熟,固态电池将在未来十年内逐步替代传统液态电池,成为『新能源』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29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