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9月,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江苏落地,南京、苏州布局4家分中心,以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领域为先导,直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这一世界性课题,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年时间过去,这片改革“试验田”长势如何?产学研融合又结出了哪些新果实?近日记者走进4家分中心,近距离记录各方协同发力的实践,看他们如何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更聆听科研工作者、企业家与技术经理人的心声,见证他们如何将论文里的“可能”一步步转化为产业中的“可行”。
□ 本报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台上,10余个高校科研项目亮剑“过招”;台下,企业专家化身“考官”紧盯风险关键连连追问……近日,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上演高燃一幕。其中,苏州大学教师林文孩团队研发的光氧肤药物凭借外用光动力治疗技术脱颖而出。这场精准对接背后,正是苏州中心以“风险共担”为密钥,破解成果转化“死亡谷”的全新探索。
成立不到一年,中心已为北京大学等32家高校提供概念验证服务,入库项目192项,推动50个项目转化落地,初次转移转化金额超5000万元,最高技术转移合作金额达1.76亿元。
亮眼数据背后藏着破局密码——当传统模式深陷“高校怕成果投入后无回报、企业怕早期技术试错成本高”困局,该中心以“风险共担”为刃,打通双方壁垒,撬动成果转化链条。
“脑卒中恢复期目前没有好的临床解决方案。”让苏州中心概念验证平台首席技术官夏铮博士惊喜的是,南京医科大学教授李飞的项目有望填补这一全球医学空白——当前国际指南中,脑卒中患者度过48小时急性期后,仅能依赖康复训练,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然而,这项被李飞视为“毕生心血”的口服药物研究,却曾在转化路上险些夭折。去年,李飞带着动物实验中显示“逆转神经损伤潜力”的厚厚数据找到中心,但“全球首个针对恢复期的口服药”标签让企业望而却步,“没人敢赌这个风险。”夏铮回忆。
对此,中心的“风险共担”机制首次展现破局力量——“先使用后付费”政策成为转折点。“我们首创‘园研保’保险模式,核心就是‘风险共担’。”夏铮解释,高校专利先授权企业使用,商业化成功后按比例分成,违约风险由保险兜底。这一模式既给高校吃了“收益有保障”的定心丸,也为企业松了“前期多投入”的束缚,真正架起校企间的“风险共担桥”。
“‘先使用后付费’不是简单的付款方式调整,而是搭建了产学研的信任机制。”中心副主任王勰认为,它让高校从“一次性卖断”转向“全周期收益”,企业也敢为早期技术买单。这种基于风险共担的信任,让高校与企业从“短期交易”转向“长期合作”,也为更多早期项目推开了转化大门。
“企业怕风险,高校怕白干,我们就当‘风险合伙人’。”为扩大风险共担覆盖面,该中心还持续征集“先使用后付费”专利成果,目前已汇集复旦大学、暨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22所高校超600项成果,让更多校企能参与这一低风险模式。
如今,李飞的项目已吸引3家基金入场,专业公司协助完善动物实验模型,齐鲁等药企抛出橄榄枝,正以“管线交易”模式推进转化——研发者专注早期创新,成熟阶段交给下游企业,进一步拆分风险、分工共赢。
“这就像把研发链条分成若干个‘停靠站’,资本可选择适合的站点‘上下车’。”夏铮比喻。据了解,“管线通”把研发“马拉松”拆成“接力赛”,分解风险。不少高校科研人员懂技术却不懂融资、运营,“教授们不需要跑完全程,只需负责擅长的阶段性成果。”夏铮以新药研发为例,将10年周期拆解为靶点发现、先导化合物等“可交易节点”,每个节点对应不同估值模型和退出机制:靶点验证阶段可转让给药企,新药研究申请(IND)批件阶段估值或过亿。这种拆分让资本和企业能按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择站上车”,将单一主体承担的长期风险,分解为多主体共担的阶段性风险。目前,中心已推动近10个项目在临床前阶段开展管线交易。
除了解决成果“落地”的风险,中心的概念验证服务,则从源头为成果“增值”,进一步降低后续转化风险,形成风险共担的全链条支撑。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王牧的团队曾陷入困境:他们发现卵巢癌铂类耐药的关键基因靶点,合作开发了候选治疗药物,虽有突出科学价值,但中心评估后发现“候选药物专利性不强”,严重影响商业化——这正是高校成果常遇的“金库挂铜锁”问题。
为此,夏铮带领概念验证团队建议优化药物设计、规划国内外专利申请,中心更批准35万元概念验证专项资金。这笔资金不仅是科研支持,更是中心作为“风险合伙人”的体现:委托上市CRO企业开展补充实验,团队全程管理进程,主动承担早期验证风险,为高校补专利“短板”,为企业投资“探路”。最终,项目完成“价值培育—保护—实现”的全链条闭环,目前已有企业表达投资意向,并对接国内外卵巢癌铂类药物头部企业。
概念验证团队从三方面降低转化风险,深化风险共担生态。“补数据”,用专项资金验证关键实验,解决数据可复现性争议,减少企业后续验证风险;“筑护城河”,补充专利布局,提升知识产权质量,降低成果侵权风险;“找场景”,加强临床价值分析,降低市场不认可风险。目前,中心已建立高校转化专利池,征集成果超1800项,筛选出超800项高质有效成果。
“我们正在起草《生物医药概念验证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就是要把‘实验室数据’翻译成‘产业语言’,让‘风险共担’有章可循。”夏铮透露,标准将把模糊的“风险防控”转化为可操作流程,让更多项目能按规范降低转化风险。
跨越成果转化“死亡谷”,中心用“组合拳”破解“不能转、不好转、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难题,每一项机制都紧扣“风险共担”逻辑。
站在中心落地窗前,王勰指着周边林立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说,“这里就像生物医药的‘硅谷’。”周边2000家生物医药企业、1655亿元产业产值,为风险共担提供了产业基础——“老师带着成果来,隔壁楼能做动物实验,下楼能找FDA申报顾问”,让“高校出题、平台解题、产业阅卷”的生态闭环更易落地。
截至目前,中心已促成校企技术合作100余项,意向合作总额超4.3亿元。正如王勰所说:“死亡谷里本没有路,是‘风险共担’的生态力量走出了路。”从“科学发现”到“商业发明”的惊险一跃,从来不是回避风险,而是通过搭建高校、企业、平台三方共担风险的桥梁,让成果转化真正从“纸上专利”变成“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