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冯晓兰
在人工智能(AI)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新一轮的变革与机遇。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电商行业生态,也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思政育人与文化传承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必须打破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商创新实践相结合,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专业内涵的协同育人新范式。
本文基于OBE教育理念(成果导向教育),以“人工智能赋能、思政引领、文化融合”为核心,探索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新路径,致力于培养既掌握智能技术,又具备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电商人才。
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入电商领域,催生出移动电商、社交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行业对人才需求有着更高的要求。AI技术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支撑。电子商务专业积极引入AI技术,推动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和学习环境的智能化转型。
第一,构建“AI+电商”课程体系,增设“人工智能基础”“商务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数智化营销”“电商『数字化』运营”等课程,将AI技术贯穿于电商运营、数据分析、用户体验等核心环节,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
第二,搭建智能实训平台,依托校企合作资源,引入虚拟仿真、智慧教室、AI实训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基于真实数据集的建模与分析项目,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建成西北高校首家基于跨境B2B、B2C真实项目运营的“电子商务创新产业园”,与电商龙头企业共同打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灵魂。电子商务专业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校企合作是电商专业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是开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围绕电子商务合规运营、诚信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安全等主题,设计模块化思政教学单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二是开展“电商运营与社会责任”主题讲座和课堂讨论。邀请企业导师、优秀校友开展讲座,结合电商实践讲述企业文化、创业精神与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课堂中,通过真实案例开展小组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精神。三是依托实习实践环节,在企业实地开展“思政第二课堂”,如在跨境电商项目中强调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在直播运营中注重内容安全与知识产权,实现思政教育与岗位实践深度融合,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电商人才。
电商创新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增强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
电子商务专业一直坚持“赛教融合”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电子商务创新的重要源泉。电子商务专业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电商模式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创新意识。
在学科竞赛中,长期以来坚持以老带新、互学共进的良性循环,强化“朋辈引领”,传承创新精神。同时,优秀的高年级团队加入一定数量的低年级同学,组成具有递进层次的创新团队,扩大协同创新的影响,增强朋辈引领的育人价值。专业教师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电商创新实践的融合之路,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激发创新活力。学生项目团队深入挖掘非遗技艺、传统节庆等文化元素,如渭南草编、陕西戏曲、汉中羌绣、汉服文化等,将其巧妙融入电商产品设计、营销策略之中。通过搭建线上非遗技术宣传平台,利用AI技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造文化短视频,让消费者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结合节日热点,推出“国潮”主题电商活动,以故事化营销传递文化内涵,增强用户情感共鸣。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挑战杯”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推动传统文化通过电商平台“走出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引领、文化融合”为电子商务教育开辟了创新路径并开展有效实践。人工智能的融入,让教学更智能高效,精准匹配学生需求,提升专业技能培养质量;思政引领确保电子商务教育方向正确,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与职业道德,使其成为有担当的行业人才;文化融合则拓宽学生视野,将多元文化融入教学,激发创新思维。三者协同共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电子商务教育新模式,为行业输送兼具技术、品德与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智能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电子商务专业应坚持以技术为驱动、以思政为引领、以文化为底蕴,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教育新模式,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本文系2024年度西安翻译学院校级项目“OBE理念下的陕西民办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24B33)。
(作者系西安翻译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