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行业培训框架: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培训专题
报告共计:34页
2025智能驾驶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全景: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变革,中国供应链迎关键机遇
2025年,以智能驾驶和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赛道,正成为重塑汽车产业链乃至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核心力量。国金证券最新行业研究显示,这两大领域在技术迭代、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已进入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转折期,其中高阶智能驾驶加速渗透,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破冰,中国供应链在核心环节的崛起更成为突出亮点。
在智能驾驶领域,2025年被视为高阶智驾爆发的“元年”。数据预测显示,今年高阶智能驾驶渗透率将突破15%,同比增幅达200%,未来2-3年更有望突破70%,彻底改变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这一爆发背后,是政策、技术、硬件与市场需求的协同发力。政策层面,《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已被纳入国家立法计划,明确了自动驾驶汽车的道路测试、通行规则及事故责任划分,为高阶智驾上路扫清了制度障碍;此前工信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出台的政策也持续加码,从技术标准到试点应用构建了完整支持体系,例如2023年启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已在9个联合体落地实证,为规模化推广积累经验。
硬件支撑方面,大算力『芯片』成为高阶智驾的“核心引擎”。国际巨头与中国企业同台竞技,推动算力指标持续突破。『英伟达』计划2025年推出的下一代『芯片』Thor,最高算力达2000TOPS,较当前主流的Orin-X『芯片』提升近8倍,已吸引极氪、小鹏、比亚迪等车企规划搭载;高通主打“舱驾融合”的SA8775P『芯片』将于2025年二季度量产,哪吒汽车将率先应用。中国企业同样表现亮眼,地平线2024年发布的“征程6”系列『芯片』J6P算力达560TOPS,预计年底交付首款量产车型,助力国产『芯片』在城市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领域实现突破;华为昇腾MDC『芯片』已搭载于问界、阿维塔等多款车型,形成与国际品牌的差异化竞争。
软件算法的升级则让高阶智驾从“能用”迈向“好用”。传统智能驾驶系统采用“感知+规控”的模块化架构,各环节独立工作,易出现协同效率低、泛化能力弱的问题。而2024年落地的“端到端”架构,通过大模型技术实现全局优化,可直接将传感器数据转化为驾驶决策,计算效率与复杂场景适应能力大幅提升。经过一年的大规模应用验证,城市NOA功能已能应对早晚高峰拥堵、无保护左转等复杂路况,成为车企竞争的核心卖点。
市场格局方面,20-40万元价格带成为高阶智驾竞争的“主战场”。这一区间的消费者对新技术接受度高,且对产品差异化需求强烈,而目前尚无绝对领先的品牌,高阶智驾正成为加速市场出清的关键变量。从技术路线看,整车厂“全栈自研”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Tier0.5合作模式(车企与第三方供应商分工协作)。华为、理想、小米等企业凭借数据、算力、人才、资金与内部协同的综合优势,构建起更高竞争壁垒——例如华为智驾研发团队达4000人,年投入70-80亿元,数据积累超20亿公里;理想汽车云端算力达8.1EFLOPS,可支撑端到端模型的快速迭代。相比之下,依赖第三方供应商的车企在客户响应速度与技术迭代效率上逐渐落后,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则在2025年迎来“0-1”突破。随着政策放宽、技术成熟与运营模式优化,Robotaxi成本预计降至与传统网约车持平,规模化运营拐点临近。目前行业形成“自运营”与“金三角”两种主流模式:特斯拉、百度等采用自运营模式,通过自有车队积累数据,掌控核心技术,但需承担较高的车辆采购与运营成本;而“广汽-Pony.AI-如祺出行”“Waymo-捷豹-Uber”等“金三角”模式,通过“技术公司+整车厂+出行平台”的分工协作整合资源,降低单一企业的成本压力,但对多方协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两种模式各有优劣,而能融合两者优势的企业,有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相比,智能驾驶的商业化步伐更快,而人形『机器人』️则在2025年迎来“量产破冰”,特斯拉等龙头企业的推动下,行业从“技术研发”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中国供应链在核心零部件环节的崛起成为最大看点。
从发展路径看,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在“高人力成本场景”落地。国金证券测算,2027年随着单机成本下降与性能提升,人形『机器人』️将在一般商业场景具备经济性;而当前阶段,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仓储物流等人力成本高的领域,以及国内特种作业场景(如灾害救援、危险环境巡检),成为需求兑现最快的方向。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是行业风向标,其Gen3灵巧手已将自由度从11个提升至22个,电机数量从6个增至13-17个,手部抓取精度与灵活性大幅提升,可完成拧螺丝、搬运货物等精细操作。
核心零部件是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价值高地”,其中灵巧手、关节、丝杠、传感器等环节兼具高附加值与高技术壁垒。从价值量看,关节占比50%,灵巧手20%,丝杠17%,减速器16%;从技术壁垒看,灵巧手难度最高,其次是关节与行星滚柱丝杠。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已实现突破:江苏仲孚机械、上海KGG已研发出高精密行星滚柱丝杠;五洲新春、北特科技布局灵巧手丝杠生产,2025年订单开始增长;贝斯特自主研发的C0级滚珠丝杠(代表行业最高制造水平)已获得客户订单,打破海外垄断。
成本下降是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的关键,而“国产替代”与“工艺创新”是降本核心路径。以灵巧手为例,当前采用进口空心杯电机与丝杠的单手成本约13.3万元,而采用国产零部件可降至4.5万元;若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冷锻等工艺优化(材料利用率从60%提升至90%,设备成本降低58%),单手成本有望跌破1万元,为整机价格下探至1-2万美元💵创造条件。此外,PEEK等特种工程塑料的应用也助力轻量化,其耐热、耐磨、耐腐蚀且重量轻的特性,可实现“以塑代钢”,进一步降低机身重量与制造成本。
政策层面,中国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3年工信部启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明确到2025年需突破全身动力学控制算法、高算力主控制器等核心技术,实现整机批量生产;《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7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出台地方政策,例如上海计划2025年打造10家『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示范应用场景;深圳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
从产业链协同看,中国在电机、丝杠、传感器等零部件环节的集群优势逐渐显现,叠加下游制造业的应用场景丰富,有望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特斯拉等国际龙头已开始拥抱中国供应链,而华为、小米等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整机研发,“中国供应链+全球需求”的模式,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成熟。
无论是智能驾驶还是人形『机器人』️,2025年都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技术突破打破瓶颈,政策支持保驾护航,市场需求提供动力,而中国企业在核心环节的崛起,正让全球产业格局迎来新的变革。未来,随着这两大领域的持续渗透,不仅汽车产业链将被重塑,制造业、服务业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迎来深远影响。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34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