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正席卷全球,传统教育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全国教育风向标,北京率先选取25所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在智能作业、英语伴学、教学管理等十余个场景探索应用。《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红茹针对这个话题专访了北京4所人工智能试点校的校长,听听他们关于AI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进行教育变革的理解与建议。
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周传章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用数据赋能精准化教学,用数据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核心理念。在北京二中的实践中,语文课上学生通过AI生成不同风格古诗文进行对比创作;数学课利用AI理解多维空间概念;物理课通过智能屏幕模拟自由落体运动。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更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教学——系统能自动识别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推送针对性训练,有效减少盲目刷题。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北京二中已建成包括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工作室在内的11个专业实验室,构建了从初中到高中的贯通式培养体系:初中阶段注重技术规范与逻辑思维培养,高中阶段则进阶到数据思维与神经网络算法训练,形成"做中学、做中思"的创做机制。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校长熊劲直言,AI时代必须重新定义人才标准。"过去的人才标准往往侧重于知识量与应试能力,但在AI时代,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以及良好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该校采取"大众+小众"的科技教育理念,通过基础性、提高性、竞赛性三级课程体系,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人工智能教育。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将AI应用延伸到心理健康领域,创新性地建设"心理小屋",通过智能技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德智体全面融合。
熊劲强调,人工智能教育应分为三个递进层次:学会利用人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创造人工智能。这一理念打破了将AI仅仅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局限,将其提升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载体。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校长谭小青强调,要有让AI工具"为我所用"的教育智慧。在该校,智能班牌、智慧笔等设备已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但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教育本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学生们研发的"智能调料盒"和"智能三角警示牌"等发明,不仅展现了技术创新能力,更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谭小青表示:"我希望学校的人工智能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更能培养善良的人性,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智慧、创造力是无法被任何机器所替代的。"
在教师培养方面,北京十五中积极开展数字素养培训,通过AI备课平台等工具帮助教师卸下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创新中。谭小青预见,未来教育将在资源供给、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管理机制和个性发展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提出了一个鲜明观点:人工智能能让教育"内卷"变"外展"。他认为,AI技术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通过个性化教学、实时反馈和创新教育模式,能够改变当前的教育内卷现状。该校自2016年就建立了智能与人机交互实验室,如今已拥有11间人工智能实验室、80余台『智能设备』。学生创造人工智能小发明20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59人次,成果丰硕。
任炜东指出,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二元结构演变为师、机、生三元结构,形成了"虚实一体、个性伴随"的新型教育生态。在未来规划中,北京八十中致力于六个方面的建设:教育环节赋能、智能助手开发、精准教学探索、多场景AI支持、智能化教育平台和教育创新发展,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课程体系。
以上四位校长的实践与思考表明,AI时代的教育变革已深入各个环节:教学方式从统一授课转向个性化学习,人才标准从知识积累转向创新创造,师生关系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协同。然而,教育的本质始终未变——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创新人才。正如校长们所共识的,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为教育赋能;不是要弱化人文,而是要让技术承载更多温度。当AI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助手、学生学习的伙伴",教育将迎来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新阶段,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技术赋能下绽放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