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科技革命重塑世界的时代,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正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我们要着力提升科技素养,因为它是同学们驱动创新、引领未来的关键。9月1日开学典礼上,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下称“松湖莞中”)校长柴松方呼吁师生关心科技前沿,做善思考且会提问的探索者。
近年来,松湖莞中秉承“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宗旨,构建了“自主和谐、多元发展”的卓越校本课程体系,结合松山湖区域资源优势,将人工智能设为必修课,致力于让每位学生理解身边的AI现象,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
早在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之时,松湖莞中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趋势,率先引入了人工智能课程。学校针对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学生开设了人工智能普适性课程,将人工智能这一新兴技术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其中,初中以“AI与未来生活”为主题,用文化、医疗、日常场景项目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高中则围绕“校园AI导览『机器人』️”,融合机器学习、语音及图像识别等核心技术,探讨伦理法律,培养学生系统设计能力与责任意识。
为了确保课程质量和课程衔接,学校并未简单地将引入的课程直接照搬,而是组织教师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心编排,选择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章节进行学习,并通过综合实践课和通用技术课等课时安排,让学生们得以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魅力,并初步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同时,松湖莞中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柴松方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学校在人工智能课程中融入了伦理教育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并探讨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践行向善的原则。柴松方强调,学校可利用思政教育课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工智能伦理观,将思政教育中的‘真善美’理念融入人工智能实践,引导学生‘求正’。
在推进人工智能课程教育初期,松湖莞中面临着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普及课程课时分配以及专业师资力量不足这三大核心挑战。学校积极拓展合作路径,多维度破解难题。课程建设方面,学校通过与东莞理工学院建立教研协作、引入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的实践案例,最终选用中央电化教育馆提供的权威课程资源做为普及课程,同时开发进阶课程,搭建起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师资保障上,学校采用自上而下推进模式,组织集体备课并引进专项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此外,通过项目驱动、团队合作及丰富资源供给,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为课程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8月31日,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王红为松湖莞中教育集团1500余名教职工作带来了一场专题培训,助力教师适应智能教育新趋势,提升育人质量。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松湖莞中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课程与师资建设方面,成功立项四项人工智能相关课题,四位教师被认定为中央电化教育馆人工智能培训师,依托优秀的课程资源,学生培养成果突出:连续两年蝉联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粤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人工智能专项智能博物项目冠军。
面向未来,松湖莞中将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开发更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活动,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