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森堡
看完国产电影《窗外是蓝星》,深感难能可贵。
这是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航天员们在天宫空间站内的工作生活。其中不少从太空俯瞰地球的镜头,由宇航员在天宫空间站用8K摄像机📹️实拍而成。在今天,这一点尤为可贵,因为如果使用AI技术,制作组本可以轻易做出效果不差的壮美镜头。但实景拍摄给了这部影片额外的意义——我们能用实拍镜头,是因为我们的宇航员去过太空,咱“天上有人”。
影片中最感动我的一幕,是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空间站里给地面上的孩子们讲物理课。当王老师的脸通过直播信号出现在教室的巨幕上时,我不由得想起新中国刚成立时的扫盲运动——那时,这个国家80%左右的人口是文盲,小学五年级的文化水平就能算得上是知识分子,读报写信在广大乡村还是一项令人钦佩的技能。为此,人民政府开始推行扫盲运动,组织学习班教大家识字。但当时有些地方的条件实在太过艰苦,想上课,但没有教室,老师就只能把课堂设在村头的大树底下;想认字,但没有课本,老师就撅一根树枝,在地上写出字形,然后带着大家喊出读音。有些老师也仅仅是受过短期培训,水平比半文盲高点有限,但这就已经是当地最好的师资了。
是的,新中国广大地区的文化教育就是从村头大树底下开始的。
一转眼,这个国家的女性♀️宇航员已经在空间站里,通过巨幕直播给地面上的孩子们讲述太空失重环境下水的光学特性了。这是何等梦幻。
自第一次太空授课开始,已经有不少于6000万名中国学生透过王老师的演示,亲眼见到了太空环境下反直觉反常识的诸多物理现象。孩子们大感惊奇的同时也燃起了对太空探索的热情,他们之中为数不少的人将要甚至已经投身于中国太空领域的工作。正所谓薪火相传,我不由得想起那句老话:“所谓的教育,就是人点燃人的过程。”
《窗外是蓝星》这部纪录片,对我而言,再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两次壮丽点火:第一次是在火箭发射台上,第二次则是在距地面400多公里高,时速每秒7.7公里的那间教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