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一场静悄悄的“环境革命”
结束采访,我的怀疑已烟消云散。站在十字港河边,我看着绿荫下和谐的画面:散步的老人、嬉戏的儿童、阅读的学子,以及那些静默工作着的“黑色卫士”。
这55台“吞天蛙”带来的不仅仅是“吞”蚊功能,它们也同样在悄然重塑一种更友好、更健康、更高品质的城市微气候与人居环境。
毕竟,真正的智慧城市治理未必总是宏大的基建项目,它也可以如此细腻、精准和人性化,无声地解决那些长期困扰市民的小烦恼,从而极大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如今,曾因蚊虫困扰的水系与绿树间,多了一台台“黑科技”捕蚊器,成了科技与自然共处的试验场。
蒋村街道的这次实践,也为更多城市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本:科技,理应如此温暖地服务于生活。这场成功的“灭蚊战争”,或许正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微小却深刻的注脚。
据悉,杭州北山街道弥陀寺文化公园等更多场景已开始洽谈引入该技术。胡岳鹏说,针对可能出现的场景适配问题,他们也制订了应对方案,比如在设备底部加装防水底座,使之能够防水、防老化等。
或许不久之后,这份“无蚊的惬意”,将成为杭州这座创新之城所有市民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