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M(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目前正处于商用的关键阶段,全球氢能市场的波动对于新技术的影响显而易见,但经过早期的商用实践,AEM制氢技术也在众多的市场方向中,找到了突破口。
加氢站与电力储能,成为AEM规模化应用适配度较高的场景,二者相较之下,谁是AEM产业化破局的关键呢?
AEM产业化需要什么?
AEM产业化需要哪些条件?或者说当下AEM产业化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作为低成本、高效率的第三代制氢技术,AEM凭借非贵金属催化剂的使用,使得该技术有巨大的降本空间,目前其制氢效率已经得到了技术验证与商用实践,但低成本的优势仍没有充分兑现。
在前期产业配套不完善的情况下,AEM仍要经过一段痛苦的降本期,而要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则需要大规模的应用实践与能够支撑绿氢应用的市场环境,这是当下AEM产业化面临最大制约因素。
加氢站网络建设任重道远
加氢站与制氢技术是氢能产业上下游,作为氢能源应用的端口,加氢站的建设关系到氢能产业各个环节的发展,因此国家与地方政府近两年来频繁出台对加氢站的利好政策与专项补贴。但加氢站网络的建设依旧任重道远,四百多座加氢站看似数量不菲,实则远远不够;一来覆盖的通行范围有限,二来投放市场的加氢站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
加氢站覆盖范围不够,氢能车辆通行距离受限,导致下游应用市场规模相对萎靡;而氢能车少了,加氢站盈利又成问题,即使有政策支持,但没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加氢站铺设缓慢,网络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国家对加氢站与氢能源车辆都保持了不同力度的扶持,目的就是两端发力,打破僵局。但对于AEM制氢技术而言,当前加氢站网络建设的设备需求与规模,对现阶段AEM产业化有典型的示范效应,但要达成推动AEM产业化的目的,仍显不足。
电力系统是关键
『新能源』电力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占比正逐年递增,配套储能成为解决『新能源』电力阵发性与波动性问题的最优解,而在众多储能技术路径中,氢储能也逐步成为市场认可的技术路线。
利用风光大发时富余的『新能源』电力进行电解水制氢并存储,在『新能源』不出力的时段通过燃料电池或其他方式将存储的氢能源转换为电力供应电网,一来能够充分消纳弃电,缓解弃风弃光;二来氢能可以实现长时间跨度储能,且无明显衰减;三来在整个电-氢-电的转换过程中无碳排放,也没有其他环境污染,符合国家双碳政策要求。
而AEM凭借快速响应的技术特性(热机秒级响应)能够深度适配『新能源』电力波动,同时设备集成度高,不占空间;模块设计,撬装便捷,可灵活布置,成为氢储能方案中适配度较高的制氢技术路线。
截至2025年7月,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为16.8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5.78%。2025年9月最新数据显示,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19.8%(截至2024年底),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25%。
如此规模的『新能源』装机量必然产生相应容量的储能需求,这也是氢储能大规模应用的良机,而凭借在氢储能场景中的适配优势,AEM制氢设备有望在电力系统中大规模应用。在获得弃电实现低成本制氢的同时,规模化的应用将刺激AEM产业化发展,从而进一步降低AEM制氢成本,届时,AEM制氢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将完全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