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戈壁荒漠上的胡杨树,以强大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令人赞叹,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扎根戈壁、克难攻坚,在边疆的热土上奉献青春,不断创造奇迹。
扎根戈壁荒漠
开辟全新赛道
在新疆石河子机场,正在试飞的这个大家伙,有5吨多重,双翅有20米长,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民用无人机,也是全球首个取得“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等4证齐全的无人机。
新疆天域航通高级『工程师』 步召杰:它机身里藏着1200个微型传感器,在智能系统的精准操控下,无论环境多么复杂,都可以稳定地飞行,续航里程达1800多公里。
步召杰告诉记者,这样的大型无人机,就出自天山脚下这片现代化的工厂。记者来到车间时,两架无人机正在组装,生产线上井然有序,机身内外都是忙碌的身影。
25岁的李明,负责无人机零部件的结构工艺,把飞机上的零部件,逐一转化成装配图纸,排查设计数据和部件规格的误差,确保无人机飞行安全。
一架无人机有34000多个零部件,转化成3万多页图纸,摞起来差不多有3米高。
数据有疑问,他就跑来跑去问『设计师』,规格有误差,就跟生产厂家反复沟通。对年轻的李明来说,这项庞杂的工作,是个不小的挑战。
李明一天到晚泡在仓库里,挨个比对零部件的规格结构,节假日都没回过家。正值谈对象的年龄,亲友们也时不时催他相亲,但他怕耽误工期,又无法推脱,索性把自己原本好看的发型剃成了光头。
在同事眼里,李明身上这股韧劲,已经超越了他的年龄。李明告诉记者,这跟他从小到大生活在新疆,耳濡目染的胡杨精神息息相关。
新疆天域航通技术员 李明:我妈妈跟我说过,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要自己去想办法、去克服这个困难,就像沙漠里的胡杨树一样。
垦荒建设齐头并进
戈壁产业展新颜
今年88岁的胡友才是最早参加垦荒的那一批人。当时的情景他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新疆石河子市退休干部 胡友才:我们在这个红山嘴开荒的时候,盐碱遍地白,风刮石头跑。镰刀、锄头、坎土曼、铁锹、水壶和草帽,我们就用这6件宝,把过去的荒滩戈壁变成了美丽的绿洲和良田。
当时,垦荒和城市建设齐头并进,四面八方的工程技术人员纷纷来到新疆,纺纱厂、毛纺厂、糖厂接二连三地动工。没有建筑材料,只能一边土建、一边制造、一边安装。
原石河子市八一棉纺织厂技术员 施纯培:这是我亲自经历的,我三十几年全都在纺织厂搞设备,从一个厂到三个厂。
原新疆石河子八一糖厂职工 孙厚刚:蒸发罐、结晶罐全是我们在机修车间,由东北老师傅和一批上海青年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敲出来的。
建设者们以苦为乐、齐心协力,石河子的国有企业逐步发展到340家,形成了纺织、食品、现代农用装备和化工四大支柱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石河子持续加快科技研发步伐,在兵团精神引领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和农业科技园三大国家级园区迅速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以碳基、硅基、铝基、能源、纺织服装、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六大产业集群。
中共石河子市委党校副教授 王斌:今天的戈壁明珠,离不开老一辈军垦人的奉献,他们像胡杨一样扎根边疆、奉献边疆、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正是因为有了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的引领,才有了今天科技发展、经济进步和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
如今,石河子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率突破96%。规上工业企业跃升至176家,高新技术企业113家。70多年前的小村庄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新兴工业城市。
总监制丨张勤
监制丨王琰 岳群
『制片人』丨朱继华
记者丨赵坤现
摄像丨朱劲松 新疆台 石河子台
编辑丨张雨棣 张博 张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