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向记者展示新冠病毒模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姜蕾/摄
“西红柿长在大树上,小猪长得像大象”——童年时的高福在《山西科技报》上看到的这幅幻想未来的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点燃了他对科学最初的好奇与向往。“因此,我认为科普非常重要。”9月18日,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根据2024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每年9月将集中开展科普工作。“要深刻理解设立科普月的重大意义。”高福院士说。
“科普是社会疫苗,做科普打‘疫苗’,预防‘信息流行病’。”2024年3月,高福院士在给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刊物的题词中这样写道。“在全国科普月期间,咱们探讨为什么要做科普和如何做好科普,意义重大。”高福院士说,在信息时代,健康科普是抗击“信息流行病”的第一道防线。
院士为何总给小娃娃们写科普书
来到高福院士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他为孩子们撰写和主编的科普读物:《院士解锁中国科技·关上疾病之门》《全攻略!我不要消化道感染》《全攻略!我不要呼吸道感染》。这些书将晦涩的医学知识变成了孩子们的奇幻冒险:免疫系统、疫苗和药物是“智能防御系统”,细菌病毒是“小怪兽”,小读者则是“智慧指挥官”。
高福捧着这些健康科普书籍解释道,自己从繁琐的科研工作中投身科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作为公共卫生专家的战略考量。在他看来,科研探索未知,科普播撒种子——前者解决当下的科学问题,后者塑造一代人的科学思维和健康素养,是更具长远意义的“社会疫苗”。尤其在“信息病毒”与生物病毒交织传播的今天,仅靠实验室的科研突破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公共健康挑战。高福坦言:“科普不是‘不务正业’,它是科学研究向社会延伸的重要一翼,是科学家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为什么“小娃娃们”成为大院士的重点科普对象?“信息病毒与普通病毒一样,有其易感人群,儿童缺乏基础知识,老年人易受网络谣言影响。因此,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控疾病要抓两头——老人与小孩儿。”高福解释。
高福提出“为儿童写书,让全家来读”的科普策略。“你让成年人、老年人看健康科普类书籍,他们大概会兴趣寥寥,但给孩子念书,他们是很乐意的。我们希望小娃娃们在阅读一本健康科普书时,全家人都能从中受益,科普需要小手拉大手。”
因此,尽管工作繁忙,高福仍坚持为孩子创作健康科普读物,但他也强调:“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在当前信息泛滥的时代,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共同加入科普工作。”
“信息病毒”流行是当前科普工作难点
采访中,高福援引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的话: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未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他以此来向记者说明健康科普工作的难点。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虚假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隐蔽。高福将这种由虚假信息引发的问题称为“信息流行病”,并将这种引发“信息流行病”的信息,命名为“信息病毒”。“与传统虚假信息不同,‘信息病毒’通常不是单一虚假信息,而是由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混合而成的集合体。”高福说。
他认为,“信息流行病”已经影响到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会造成舆论操控、阴谋论盛行等问题,还会对社会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高福特别担忧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病毒”的演化速度。他引用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的观点,将AI比作“外星智能”而非“人工智能”,“AI的最大问题是信息问题。未来信息的生产、传播都将是AI去做,它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于人类,人类控制不了怎么办?”高福强调。“‘信息病毒’可能比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更加厉害。”
“防控‘信息流行病’也要打疫苗,这个疫苗就是科普。”高福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他将传染病防控的“三要素”模型应用在“信息流行病”的防控上:控制传染源(谁制造了虚假信息)、切断传播途径(平台监管)、保护易感人群(科普教育)。
面对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加入科普大军,高福表示欢迎。他认为医生护士参与科普的过程,就是对疾病和医患沟通的再理解。这既是一种专业提升,也是一种人文关怀的实践。“医生这个职业从来就不是简单的技术职业,而是更需要人文关怀”。
然而,对于当前将科普纳入职称评定的普遍趋势,高福却直言需警惕其“异化”风险。他借鉴科研论文改革的思路,担心若简单将科普与职称晋升硬性挂钩,可能导致科普沦为“为了评职称而凑数量”的形式主义,与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初衷背道而驰。“当然了,工作刚起步的阶段肯定会有漏洞……大家应该看到这个问题,专业人士也应该看到这个问题。”
尤其对于部分“网红医生”与MCN机构合作,最终走向通过吸引流量卖药、带货,甚至违规导诊的路径,高福的态度非常明确。他强烈认同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认为健康科普的关键点在于“审查”与“监督”,应当为这项工作设立一定的专业门槛。
科普,防控“信息流行病”的“社会疫苗”
在高福看来,优秀的科普工作者需要兼具智慧和道德:“光有智慧但缺德,是不能做科普的。光是道德标准很高的人但缺智慧,这也不行。”
展望未来,高福理想中的健康科普生态包含三个层次:个体层面,需要专家来做科普,同时科普作者的知识面要广;群体层面,要形成知识面广的科普群体;监督层面,期待更加完善的监管与审核机制。他还建议读者在面对『互联网』信息时,保持“批判性接收”的态度,重点关注科普内容的来源、出处以及作者信誉,以此来判断信息可靠性。
未来,高福院士计划与巴西合作开展“科学与艺术”科普活动,将“信息病毒”概念推广到国际舞台。“科普是‘社会疫苗’。”高福再次强调了他的核心观点,“做科普,打疫苗,阻断‘信息流行病’。”在他看来,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病毒”传播的挑战,加强科普工作已刻不容缓。
从为娃娃写科普书,到呼吁全球共同防控“信息流行病”,高福院士的科普之路越走越宽。他童年时种下的科学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荫庇着更多人对科学的理解与信任。
采访最后,高福院士指着办公室里的病毒模型和科普书籍说:“我们做健康科普工作也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在这场对抗“信息流行病”的新战场上,这位院士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构筑一道社会防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0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