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秀云
风从山间来,送电到万家。近年来,贵州紧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将风电装备制造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逐步构建起涵盖风电叶片、塔筒、发电机等关键部件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从传统能源向绿色能源装备制造的产业升级。目前,我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超150亿元,形成了以贵阳、遵义、毕节、六盘水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产品不仅满足本省及西南地区需求,更远销东南亚、南美等国际市场,成为贵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增长极。
装机规模持续扩大
近日,记者来到铜仁市松桃自治县盘石镇,延绵起伏的山脊上,几十台风力发电机迎风转动,为静谧群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这些“大风车”叶片的转动,狂野的山风被源源不断地转化成绿色电能。
“盘石风电场项目投资4.6亿元,并网装机容量4.95万千瓦。”松桃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松桃区域开发建设总监闫向雨说,公司还在松桃长坪乡投资了7亿余元,建设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风电场。
据测算,铜仁市蕴含700万千瓦风电可开发潜力资源,目前已建成投运风电项目9个,合计装机7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初步建立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位于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炉山镇境内的华能乌江源风电场年发电量约6.5亿千瓦时,可供约20万户家庭使用。
“十四五”期间,贵州累计新增风电装机344万千瓦,相比2025年底增长62.5%,目前在建风电项目装机852万千瓦,预计2025年底累计超1000万千瓦,绿电占比达到30%。
构建全链条生态圈
在威宁经开区风电产业园的贵州保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焊接声、电锯声连绵不绝,各个生产区的工人有序忙碌。
作为『新能源』装备制造新秀,保龙设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专业从事风力发电塔筒的制造商,自2013年入驻该园区以来,已实现销售收入近20亿元,产品覆盖贵州及周边地区。
威宁经开区积极推动风电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储能电池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助力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延伸。
从风机装机发电,到风机叶片、塔筒等自主生产,贵州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布局精准落子,正构建全链条生态圈。
今年4月,上海电气与龙里县签订框架合作协议,规划布局打造上海电气风电“一总部一基地三中心”,建设上游材料、核心部件、风电整机到运维服务的『新能源』全产业链。
预计到2026年,龙里产业园风电年产值预计达30亿元,2030年,争取带动上下游企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形成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运维服务的完整风电装备全产业链,助力贵州成为国内重要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之一。
优化产业布局强链
结合风电产业发展实际,2023年开始,贵州积极引进东方电气、明阳智能等国内先进风机主机制造企业在黔落地建厂。2024年初,首个风机主机厂投产,贵州实现了风机主机装备制造零的突破。截至目前,已建成东方电气修文等4个主机厂,年产能600万千瓦。
在叶片制造领域,位于黔南州龙里县的贵州珂立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电气这个“链主”企业的带动下,在龙里实施全省首个百米级叶片生产线项目,今年又上了两条108米级的叶片生产线,目前是国内最先进的碳板叶片。
在塔筒制造方面,建成保龙威宁等5个塔筒厂,年产能750台/套。
在产业链配套环节,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本土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已基本建成涵盖风电整机、叶片、塔筒等关键部件的全产业链体系。
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现有投资建设项目和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强链,大力培育龙头链主企业,积极引进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强化产业配套补链,引导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与风力发电企业深化合作,积极开拓市场延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