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印度网友在美版知乎Quora上骄傲地提问:“中国人怎么看印度成为美国手机最大供应国?”
这问题真有意思,仿佛在问一个厨师,怎么看待邻居买了他家的秘制调料包,做出了一道“招牌菜”。
这心情怎么说呢,有点复杂,甚至还有点想笑。
咱们不妨泡杯茶,慢慢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首先得承认数据确实亮眼,
依据Canalys的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印度出口至美国的『智能手机』占比急剧攀升至44%,
而中国则从过去的61%降到了25%。
这波操作主要是苹果这位“浓眉大眼”的把部分生产线搬了过去。
一位在深圳从事电子元件出口的土耳其商人表示:
“我们每个月向印度发大量货物,有屏幕、『芯片』、摄像头模组,他们那儿好似一个大型乐高工厂,将我们的零件进行拼装,贴上’印度制造’的标签之后运往美国。”
他所说的话道出一个事实:这恰似一场“产地魔术”而已。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顶“桂冠”的成色,
印度是最大的供应方,却并非最强的产业链核心。
在手机制造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诸如高精度的屏幕、复杂的『芯片』、精密的传感器,仍然紧紧把控在东亚的供应链手中。
一位韩国『半导体』『工程师』就直言不讳:
“印度目前承接的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环节,附加值并不高。
一部手机的成本,绝大部分都被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赚走了。他们离真正的制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简单来说印度当下赚取的是苦力钱,而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仍在其他地方。
此转移实为地缘关系与商业风险对冲之结果,并非单纯的市场选择,
大公司们搞“中国+1”策略,鸡蛋不想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完全可以理解。
但新篮子好不好用,就是另一回事了,
基础设施、工人熟练度、供应链稳定性,都是现实的考验。
一位越南工厂的经理在论坛上留言嘲讽道:
“我们也在努力承接产业转移,但我们清楚,能拧好螺丝和能设计主板是两码事。
等什么时候印度能出口自研的高端『芯片』了,再来庆祝吧。”
这一盆泼得恰到好处的冷水,道出了制造业竞争极为残酷的现实。
说到底,我们怎么看?
就像看一个老客户,在外面找了个新的代工厂。
我们当然会关注,但并不会焦虑,
当下中国的制造业与二十年前已大不相同,我们正在从“世界工厂”向“科技策源地”转变。
最新数据显示,即便手机组装向外转移,2024年中国对印度的电气、电子设备零部件出口额仍有好几百亿美元💵。
这说明什么?
说明若脱离中国的核心供应链,“最大供应国”这顶帽子,或许随时就无法保住,
真正的自信,不是来自组装了多少台手机,而是源于构建了一张谁也离不开的技术网和产业链。
看着邻居家热火朝天地办堂会,我们则在后厨默默地研发下一代硬菜。
这或许就是我们的看法。
大家觉得呢?可以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