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正步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数字底座作为支撑产业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正在经历从概念验证向工程化落地的关键转变。依托北斗导航与5G通信等技术优势,逐步构建起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空数字底座体系,既是落实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把握低空经济市场机遇的重要举措。
政策层面呈现出“国家战略—部委协同—地方试点”三级联动的发展态势。国家将低空数字底座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框架,《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系统规划了技术路径与产业目标,提出2027年前实现规模化应用场景,重点突破无人机物流网络与eVTOL商业运营瓶颈。地方实践呈现多样化探索,如广东打造“低空天路网”,深圳无人机日均飞行量超3000架次,广州建成全国首个eVTOL起降网络;湖南通过“1+13+N”通用机场网实现全域低空无缝衔接,97条目视航线形成示范效应。
市场需求已从单一的无人机监管扩展至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立体安防等多个领域。2024年中国民用无人机物流配送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元,对高精度空域数据服务的依赖度高达83%。
技术方面,通导遥一体化卫星星座、AI驱动的空情预测算法等创新推动数字底座向智能中枢演进,但仍面临异构设备协议不兼容、强电磁干扰下的数据传输稳定性等问题。同时,空域资源利用效率的快速提升需求与碎片化的技术供给之间存在显著差距,成为制约低空经济从示范项目向商业化运营跨越的主要障碍。
本报告围绕低空数字底座构建“认知—实践—演进”三层框架,深入解析其“云—边—端”协同架构的技术本质,揭示其如何作为低空数据的“中央处理器”,将分散的飞行器、空域单元和应用场景转化为可编程的数字资产。研究成果为监管部门制定融合飞行规则提供参考,也为运营商测算基础设施投资回报周期提供依据,最终助力形成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创新主导、学术持续支撑的良性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