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4透明电网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思考报告
报告共计:78页
透明电网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我国能源转型的关键路径
在全球能源变革与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能源电力领域正经历深刻转型。近年来,『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3月底,全国风光装机总容量已达11.2亿千瓦,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新能源』装机将突破15亿千瓦。沙戈荒大能源基地开发、海上风电推进、分布式光伏普及,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调整,但『新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也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新挑战,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必然选择,而透明电网则成为支撑这一系统落地的核心技术方向。
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在于以『新能源』为主体推动能源供给侧脱碳,逐步降低化石能源依赖,让光伏、风电成为新增能源主力军,最终实现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发展目标。与传统电力系统相比,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出显著不同的特征:在动态特性上,因电力电子设备广泛应用,系统动作时间常数缩至微秒级,波动性与随机性增强;在结构形态上,突破传统集中式模式,形成“大电网+主动配电网+微电网”的分布式格局,单体设备规模虽小但数量庞大;在用户角色上,负荷侧不再是单纯的电力消费者,而是兼具“生产者+消费者”双重身份,『新能源』与储能的融入让负荷不确定性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广域电气化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预计到2060年,终端电能消费占比将达到70%左右,在工业、交通等此前未大规模用电的领域,电能应用将全面铺开。电解水制氢用于工业与交通、电炉炼钢普及、电动汽车推广,推动电能实现多元化转换,未来电能在整体能源占比中有望达到90%,形成“源网荷储+电能转换”协同互动的柔性系统。
面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复杂需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破局关键,透明电网的概念应运而生。早在2015年,相关研究就提出智能电网、『互联网』、能源网三网融合的思路,2017年“透明电网”概念进一步明确,如今已发展为信息技术、计算技术、传感技术等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透明电网的核心是实现电网“可见、可知、可控”,通过三大关键要素构建完整体系:一是小微智能传感器,这类高度集成的微型设备体积仅厘米级,功耗低至微瓦级,支持无源自取能与无线🛜自组网,可粘贴安装在各类电力设备上,精准采集电流、电压、温度等数据,南方电网已研发出卡扣式、抱箍式微型智能电流传感器,在变电站等场景投入应用;二是『智能设备』与设备智能化,将传统电气设备与传感、通讯、AI技术结合,如智能变压器内置微纳智能『机器人』️实现内部状态实时监测,透明输电线路通过遍布的传感器实现“无需巡检”的全状态管理;三是强大的智能软件系统,作为电网的“超级大脑”,它整合海量数据,构建数字孪生电网,实现电网运行的智能分析、决策与“导航”,目前省级电网与配电网的数字孪生系统已进入示范阶段。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透明电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在输电环节,架空线路上的微型智能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线路状态,通过数据分析提前预警故障并智能清除;在变电环节,智能传感器取代传统设备,配合智能网关与专用『芯片』终端,提升变电站集约化与协同作业水平;在配电环节,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智能配电房与台区,实现设备在线监测、故障诊断与运维决策辅助。通过这些应用,透明电网让电力系统从传统刚性模式向柔性模式转变,不再依赖机械惯量维持稳定,而是通过功率与能量的动态平衡,实现对『新能源』的“无条件”接纳,仿佛为电网装上“全景监控”与“智能调度中枢”。
值得关注的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不仅需要突破电力电子变换器、AI调度算法等硬核技术,还需推动设备智能化升级,让传统电力设备兼具功能与信息采集能力。同时,配电网的优化、储能技术的合理布局(重点部署于负荷侧)、『新能源』发电预测精度的提升,也将为系统稳定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在透明电网与新型电力系统领域的探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从微型传感器的量产应用到数字孪生电网的示范落地,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未来,随着跨领域合作的深化,电力企业与AI、IT企业将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智能软件系统升级,让透明电网真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神经中枢”,为我国能源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全球能源革命中占据主动地位。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78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