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可算体验了把“空欢喜”——原定当天下午5点送达的“天鹅座XL”太空货运飞船,愣是玩起了“躲猫猫”,连个影子都没见着。这事儿要是搁在科幻片里,估计得配个“剧情急转直下”的BGM,但现实往往比电影更魔幻。
按原计划,这艘飞船该在国际空间站“门口”来个优雅的减速对接,结果发动机主动关闭装置提前“罢工”,两次在距离空间站老远的地方就熄了火。这就好比开车时突然刹车失灵,还非要在高速上急停,想再启动?
估计得反复模拟测试,搞不好还得绕空间站一圈再回来。地面工作人员被问到补给时间时,只能挠头说:“等通知,急不得。”
这事儿其实不算新鲜。美国航天局这些年没少在发动机故障上“栽跟头”,光是发动机出问题的次数,一只手都数不过来。可每次出问题,总有人跳出来甩锅,这次也不例外。美国航天爱好者们最近在论坛上“脑洞大开”,有人猜是不是用了印度产的零件,还有人怀疑项目组印度裔『工程师』太多。不过目前这些说法都没实锤,倒是有数据摆着:印度裔『工程师』在美国航天系统的比例确实在涨。
说到这儿,咱们得聊聊这“甩锅文化”。出了问题不先反思自己设计有没有漏洞,验收严不严格,反而急着找“背锅侠”,这操作是不是有点眼熟?就像考试考砸了,不找自己复习不认真的原因,非说笔不好用。其实航天工程是个系统工程,从设计到生产,从测试到发射,每个环节都得“较真”。这次发动机提前关闭,说白了就是机械模块出了小故障,但凡验收时多拧两下螺丝,起飞前多查几遍,理论上都能避免。
有意思的是,美国航天局的事故报告还没出来,民间“侦探”们已经先“破案”了。这场景像不像看悬疑片时,观众在弹幕里疯狂猜凶手?不过航天工程不是悬疑剧,每一次故障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宇航员的安全。与其急着甩锅,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查查,到底是哪个环节的“螺丝”没拧紧。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航天工程里,哪个环节最容易“掉链子”?是设计、生产还是测试?或者你有过“等快递等到心碎”的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毕竟,连太空快递都能“迟到”,咱们等个普通包裹也算“小巫见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