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人形『机器人』️系列报告三:国产人形『机器人』️:多维共振应用场景落地加速
报告共计:45页
国产人形『机器人』️发展核心内容总结
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在政策、资本、技术及企业协同推动下,2025年有望成为量产元年,未来5-10年或重塑多领域产业生态。
政策层面,形成“中央统筹+地方协同+联盟联动”体系。中央出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明确“三步走”目标,2025年要初步建立创新体系并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产业链,长期推动其融入实体经济。地方因地制宜,东部如北京设百亿基金、上海提供租金补贴与研发补贴、深圳建产业带并给予税收优惠,侧重高端研发与场景开放;中西部如重庆设联合创新基金、成都建产业园区,聚焦供应链本地化与成本控制。产业联盟通过“政产学研金”协同,整合资源,加速技术转化,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资本端呈现活跃态势,2025年1-7月投融资达153.5亿元,融资集中在本体、通用具身大模型、关节模组等领域,早期项目占比超70%。科技巨头如美团投资宇树科技、联想入股星动纪元,地方政府设2亿-100亿元专项基金,助力初创企业技术突破与产能爬坡,部分头部初创企业已完成小批量交付。
供给端,车企、初创企业、科技企业分层竞逐。车企依托技术复用与场景优势,小鹏Iron『机器人』️进入工厂实训,计划2026年L3级量产;广汽GoMate核心部件自研率100%,2025年推进零部件量产。初创企业技术聚焦、迭代快,优必选Walker S1获车企订单并进入工厂实训,宇树科技Unitree G1以低价打开消费市场,智元『机器人』️产能规划明确。科技企业以“投资+大模型”赋能,百度文心、华为盘古等大模型提升『机器人』️感知决策能力,虽暂未推出自有量产产品,但加速行业智能化升级。
应用场景上,已从工业制造向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领域延伸。工业场景中,『机器人』️在汽车总装线质检、精密装配等任务中效率提升显著;同时,各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医疗、家庭等场景的应用落地,推动产业规模化渗透。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