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产业链全景图
02 微短剧类型
短剧是单集 20 分钟内、有主题主线和完整情节的网络影视作品,按播放渠道分长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小程序、短剧 APP 四类。
短剧发展史如下:
03 上游产业链
微短剧像浓缩版网络爽文,每集疯狂堆爽点(比如 “主角🎭️ 3 分钟逆袭”“反派 10 秒被打脸”),和网文的快节奏爽感高度适配。中国网文是座 “剧情富矿”(从仙侠、甜宠到悬疑,啥题材都有),常年给微短剧 “输血”—— 光网文类机构就占 IP 版权©️商近一半(相当于每两部微短剧,就有一部用网文 IP 改的)。
剩下的版权©️商更杂:『社交平台』(比如把热门话题拍成短剧)、游戏公司(把游戏剧情影视化)、影视公司(翻改老 IP),甚至还有直接原创剧情的,堪称 “剧情大杂烩”。
这么多IP 来源,愣是把微短剧的题材库堆得五花八门(甜宠、复仇、穿越… 啥都能看),而且观众还真买账 —— 满意度调查里,剧情质量得分不低,说明 “爽感剧情 + 网文 IP” 这套组合拳,确实戳中了网友的追剧爽点。
04 中游产业链
中游承制方通过改剧本、找演员、做美术设计、配主题曲、拍摄剪辑等一套 “组合拳”,把小说 / 游戏等 IP 变成微短剧。这里面剧集制作商是主力军(在产业链核心企业里占比很高)。
微短剧本质上像 “会讲故事的短视频广告”,和信息流广告是 “近亲”—— 两者都靠短平快内容抓人眼球,传播靠平台算法推流,分发都在短视频渠道。所以做信息流广告的公司自带优势(毕竟天天琢磨怎么用 15 秒抓住观众),而传统影视公司也开始 “跨界参战”,相当于从 “拍电影的” 转型做 “剧情快餐”,让整个行业更热闹了。
在题材上,观众易于产生情感共鸣的情感类、逆袭类题材仍然是热门选择。
微短剧常见素材要素:
微短剧常见结构:
DataEye 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 504 亿元,同比增长 35%,首次超过电影票房(预计电影全年票房 470 亿元),把电影市场的 “蛋糕” 抢了一大块。预计 2025 年规模将突破 650 亿元,增速 36%,相当于每年多生出一个中等规模行业的体量。
05 微短剧商业模式变迁
国内短剧的赚钱路子正从 “卖票” 转向 “卖广告位”:2023 年底刚爆火时,用户充钱解锁剧集是主流(比如花 1 元看 3 集),但到了 2024 年,免费模式直接 “逆袭”—— 广告收入占比从 1 月的 11%(小钱)飙升到 10 月的 50%(半壁江山),成了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 下图为“充值”的短剧赚钱模式:
免费模式咋赚钱?靠 “看剧插广告”:用户免费追剧,但得看信息流广告、开屏广告(类似刷短视频时蹦出来的广告)。平台还搞了套 “看广告换福利” 的玩法:用户每天看几分钟广告,能攒虚拟积分、会员时长,拿这些免费解锁更多剧集,相当于 “用时间换剧情”。平台靠广告赚大钱,两边都 “得实惠”,直接把市场蛋糕越做越大。下面即可看到免费模式的短剧逐渐成为主流:
过去在小程序付费短剧的模式下,制作方像 “撒网捕鱼”,拍完短剧先小规模投流试试水(比如花 10 万买流量),数据好(比如转化率高)就砸钱猛投,数据差就立刻换下一部,靠 “广撒网 + 赌爆款” 回本,典型的 “用钱换流量” 逻辑。
免费时代(算法主导):制作方变成 “和算法做交易”—— 平台推荐量由算法决定,想让剧多曝光,有两种玩法:① 同等产量下狂出爆款(比如每月产 10 部,力争 5 部成热门); ②同等爆款率下疯狂量产(比如爆款率 20% 不变,每月从 10 部增产到 20 部)。
本质是 从 “用钱买流量” 转向 “用内容讨好算法”,就像工厂要么提高产品合格率,要么扩大生产线,核心是让算法 “偏爱” 自己的剧。
不同短剧商业模式下,制作方的策略对比
2024 年头部制作方玩的是 “二选一” 策略:要么靠高爆款率(比如 10 部里 8 部火),要么靠量产堆数量(比如每月产出 20 部碰运气),标红的公司属于 “少而精” 派
免费模式不要钱门槛低,连 “非追剧发烧友” 都涌进来了 ——2024 年底国内短剧用户达6.62 亿人(差不多 4 个半中国成年人),半年内多了近 1.5 亿人,占『互联网』用户比例从 52.4%(一半多)涨到 59.7%(近六成)。用户越多,广告商越舍得砸钱,广告收入占比跟着涨,形成 “人多→广告多→赚钱多→内容多” 的良性循环。
从产品看,免费模式的短剧 App 简直 “坐火箭”:2024 年主流 App 增速全超 200%,到 2025 年 1 月,红果短剧月活 1.7 亿人(每 8 个中国人就有 1 个用),同比涨 349%(翻了 3 倍多);河马剧场、喜番短剧分别涨 415%、274%,相当于 “去年 100 个人用,今年变成 400 多个”。这类平台全靠免费模式 “开大门拉新客”,把短剧从 “付费小众娱乐” 变成 “全民碎片化消费”。
简单来讲,免费模式就像 “短剧界的拼多多”,用零门槛吸引海量用户,靠广告赚大钱,顺带把行业规模和用户渗透率都 “爆拉” 起来,让短剧从 “边缘赛道” 变成 “『互联网』流量新巨头”。
05 下游-出海正当时
根据 DataEye 数据,2025 年一季度海外短剧 APP 简直 “卖爆了”—— 用户充值收入超 24 亿人民币,下载量达 2.59 亿次,分别比上一季度增长 23% 和 64%(相当于下载量从 “1 亿人用” 猛增到 “近 2.6 亿人抢着下”)。广告投放一季度投的素材量比上季度多了 46%,满世界都是短剧广告。
从收入看,市场高度集中在 “头部玩家” 手里 —— 美国、日本、东南亚三个市场,直接贡献了全球 68% 的收入。其中: 美国:一季度收入 1.62 亿美元💵(占 49%),妥妥的 “全球最大金主”,相当于 “每两块钱海外收入,就有一块是美国人花的”; 日本和东南亚:虽然收入绝对值不如美国(分别 0.32 亿、0.31 亿美元💵),但增速猛得吓人 —— 环比增长 39% 和 28%(比整体市场增速快一倍),像 “突然加速的黑马”,潜力十足。
海外短剧市场有个 “二八定律”—— 收入前 50 的应用,几乎垄断了全球 98% 的市场份额(相当于 “50 个玩家分走了整个行业的蛋糕”),而这 50 个里,一大半都是中国公司推出的(41 个,占比超 80%),妥妥的 “中国军团统治局”。背后主要有两股力量:
制作方:一半是 海外留学生创业团队(懂当地文化),另一半是 国内短剧老炮儿(原本在国内做承制或影视的团队,带着 “量产爆款” 的经验出海);
平台方:大多是 擅长流量运营的老手—— 做过短剧、网文、游戏或广告的企业(比如国内靠算法推流的平台,把 “如何让用户刷到停不下来” 的经验直接复制到海外),堪称 “内容发行界的特种兵”,专挑海外市场的流量洼地猛攻。
出海案例-中文在线
Reelshort是由CMS开发的短剧应用,在短剧业务场景下,CMS(枫叶互动)是中文在线的子公司。他们把互动小说(比如《Big Bad Husband》)直接改成短剧,相当于 “把热门网文剧情拆成 1 分钟爽点,让用户刷到停不下来”,结果 2024 年 CMS 收入暴增 324%,狂揽 29.1 亿元,大部分都是 Reelshort 赚来的;净利润更夸张,从 23 年的 24 万(一顿饭钱)涨到 791 万,翻了 31 倍,妥妥的 “逆袭剧本”。
不过23年5月开始,中文在线对CMS的持股比例维持49%,但表决权从51%下降至48%,CMS不再属于合并报表范围内。
SensorTower 数据显示,今年 1-4 月 Reelshort 累计净流水达 1.26 亿美元💵(扣除平台抽成后纯赚的钱),同比暴增 159%,把同行甩在了身后。
一方面,它“本土化配方”:放弃搬运国内剧集,直接找美国导演、用本土演员,拍欧美用户爱看的原创剧情(比如家庭伦理、霸道总裁),每周自制剧从去年底的 3 部增产到 4 部,相当于 “短剧工厂” 加速运转。每次产能提升,收入就跟着跳涨,妥妥的 “多产多赚” 逻辑。
另一方面,更绝的是 “省钱式运营”:虽然收入稳居海外前三,但投放规模只排 5-10 名(Dataeye 数据),相当于 “花小钱办大事”,靠精准算法和用户口碑就能拉新,比烧钱买流量的同行聪明得多。
中文在线这边也没闲着,自己操盘的 Sereal + 和 UniReel 覆盖超 100 个国家,走的是 “全球本土化” 路线—— 本地编剧写剧本、外籍演员出镜,一口气憋出近百部竖屏短剧(比如东南亚的甜宠、欧美的悬疑)。当下来看,短剧出海已然成为一大风口。
06 发展趋势
微短剧行业正从多维度迈向高质量发展:尽管当前内容质量仍有提升空间,但产业链成熟推动精品化趋势显著;国家层面推行微短剧分类审核备案,北京、上海等地及头部长短视频平台同步推出政策与流量扶持计划,形成 “政策 + 平台” 双支撑;AIGC 技术深度融入制作全流程,以 “提示交互式” 模式缩短周期、提升创意自由度,实现降本增效;此外,其 “短周期、高定制、受众广” 的特性使其成为广告主快速响应市场、精准触达用户的新营销阵地,多方力量共同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升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