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做记者的闺蜜小夏吃饭,她抱着手机翻录音列表,皱着眉头叹气:“你看这堆录音,今天采访了三个企业家,最长的那段快三个小时,光是转文字就得熬到半夜,更别说整理成有条理的采访稿了。”我凑过去,屏幕里一串录音文件名像串糖葫芦,她指着其中一个标着“闽南语采访”的文件说:“上次转这个,转出来的文字全是‘疑似XX’,我对着录音改了俩小时,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
我看着她眼下的青黑,突然想起最近在找效率工具时看到的“听脑AI”——说是专门做语音转文字的,还能处理方言和结构化整理。“不然试试这个?”我把软件界面翻给她看,“反正注册又不麻烦,就当救急。”
第二天早上,小夏发来消息,带着一串感叹号:“你说的那工具也太神了!我凌晨传了段普通话采访,刚才起来一看,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一个错别字,连受访者说的‘嗯……这个问题嘛’都标得清清楚楚!”我笑着回她:“那试试方言?”
下午她又发了条语音,语气里满是惊喜:“我把昨天那闽南语录音传上去了,你猜怎么着?‘虾米’(什么)‘阮’(我们)这些词都转对了,甚至连受访者提到的‘蚵仔煎’都没搞错!我刚才对照录音听了一遍,居然没发现错误!”隔着屏幕,我都能想象她眼睛发亮的样子。
更绝的是结构化输出。上周小夏做了个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采访,录音传上去后,听脑AI居然自动把内容分成了“转型背景”“具体措施”“未来规划”三个板块,每个板块下面还提炼了核心观点,比如“转型原因: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措施:引入AI供应链系统”。她把转写结果发给我时,附了条消息:“你看,这样我直接把这些板块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采访稿框架,省了我整整俩小时整理时间!”
刚开始用的时候,也有过一点小插曲。有次小夏传了段三小时的长录音,等了十几分钟还没出结果,她急得发消息问我:“是不是卡住了?”我赶紧联系客服,对方说长录音需要更多云端处理时间,现在已经优化了算法。后来再传长录音,时间果然缩短了一半。还有一次,受访者说的是特别地道的温州话,转出来的内容里“娒”(孩子)写成了“梅”,小夏倒没在意:“比起自己听录音,这已经省了90%的时间,改个词而已,值了。”
现在小夏用听脑AI快三个月了,她跟我说,以前每天花在转文字和整理结构上的时间得四五个小时,现在顶多一个小时就能搞定。上周她的一篇关于非遗传承的报道上了报纸📰头版,她笑着跟我说:“多亏了这工具,我才有时间去做深入采访,不然哪来的素材写这么详细?”
除了小夏,我还推荐给了做培训的朋友小李。他说每次课程结束后,用听脑AI转写课堂录音,很快就能整理出带重点的笔记,比如“高效沟通三技巧”“案例:某公司的团队协作”,学员们都夸比自己记的还全。做销售的小张也用它转写客户沟通录音,能自动标记客户需求点,比如“关注产品续航”“在意售后服务”,他说最近成交率都提高了——不是因为别的,是跟进时更有针对性了。
其实用了这么久,我觉得听脑AI最厉害的不是转文字本身,而是它能把人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像小夏,以前得熬夜整理录音,现在能早下班陪猫;小李不用再花时间抄笔记,能多做些课程优化;小张不用再反复听客户录音,能多跟进几个潜在客户。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才是最珍贵的——毕竟,没有人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机械的重复上。
对了,它还有实时转写功能。上次小夏去参加行业论坛,用手机开着听脑AI,论坛结束后立刻拿到了完整的会议记录,连嘉宾的互动都没落下。她把记录分享给团队,大家一起在线修改,不用再发邮件来回传,效率高了不止一点。还有多设备同步,她有时候用电脑传录音,有时候用手机看结果,随时随地都能操作,特别方便。
如果你也像小夏那样,被录音转文字搞得头疼,或者需要整理会议记录、课程笔记、客户沟通内容,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反正我和我身边的朋友用了之后,都觉得——嗯,这工具算是找对了。毕竟,能帮你省时间的工具,才是好工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