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湖畔,秋光正好。一群特殊的“选手”迈着略显机械却稳健的步伐,沿湖完成一场5公里挑战赛。
刚刚过去的周末,21台人形『机器人』️从太原晋阳湖公园桃花岛入口出发,沿东岸环湖路线行至庆典广场。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2025太原人形『机器人』️欢乐跑”的现场。
这些『机器人』️高低不一,高的近1.7米,矮的如儿童一般。它们有的中途需要“降温”,有的更换电池,也有一口气跑完全程的,最终都以各自适应的配速顺利完成比赛。
今年4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行,引发广泛关注,而短短几个月后,山西太原就迎来了自己的首届人形『机器人』️赛事。比赛背后的科技含量、人形『机器人』️在山西的落地应用以及本地与智能『机器人』️企业未来的合作,都值得深入关注。
欢乐开跑:『机器人』️比赛的太原样本
在太原马拉松开赛前一天,这场别开生面的『机器人』️欢乐跑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围观。与传统竞技体育比赛不同,本次参赛“选手”都是仿人双足行走的人形『机器人』️。
21台『机器人』️来自省城高校、中小学以及科技型企业,『机器人』️类型包括天工、宇树、松延等国内自主品牌。它们以队伍形式参赛,每队配备人类领航员、操作手和『工程师』,比赛采用1分钟间隔出发、分别计时的模式。
上场前,『机器人』️被一一“唤醒”,穿戴好带有参赛号码的队服,伴随机械关节特有的摩擦声依次“开跑”。它们的速度并不快,大型『机器人』️步态稳健偶有踉跄,小型『机器人』️灵活但需中途更换电池。
现场最兴奋的莫过于围观的小学生们,起初大家被『机器人』️跑步的姿态逗乐,随着比赛进行,尤其在『机器人』️“休息”“补给”或冲刺时,小观众们也情不自禁加油助威。最终,太原市财贸学校的“亦马当先”队第一个完赛。该校学生邢浩楠表示,学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赛前他和团队成员持续对『机器人』️进行训练,“它的鞋都磨烂了”,但比赛当天的表现非常出色。
第二个到达的“中车战队”,由太原市杏花岭区新道街小学中车分校的刘一辰和李宥勋操作。11岁的刘一辰说,训练『机器人』️已有两三周,最难的是电量不足时速度变慢、难以控制。唯一让他遗憾的是“『机器人』️没有眼睛,不能跟人打招呼”。同队的李宥勋补充道,『机器人』️没有传感器主要靠遥控,在转弯和下坡处尤其考验操作,稍有失误就可能失控。两位小学生都希望未来『机器人』️能具备更多功能和自主意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带队老师陈晨介绍,学校2022年成立创客社团,开设编程、『机器人』️等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社团学生已在多项『机器人』️大赛中获奖,未来学校将继续鼓励学生投身科技实践。
重要意义:从实验品到工业产品的跨越
本次参赛『机器人』️分为大型和迷你两种类型,都具备双足行走能力——这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特征,也是对机械结构与运动控制技术的基本考验。5公里赛程对『机器人』️的续航、运动控制及环境适应性都提出较高要求。
作为裁判,中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秦品乐指出,这是全国第二场人形『机器人』️长距离赛事,与北京首赛时『机器人』️频繁摔倒相比,太原站比赛展现出显著的技术进步。
不久前在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夺冠的“天工Ultra”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优必选是该中心的发起者和“天工”的研发成员。此次,“天工”其他系列也来到太原,优必选科技西北区域中心总经理张笑童认为,本次比赛对人形『机器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次参赛『机器人』️均为企业交付的标准版本,部分二次开发算法由太原本地高校和机构完成。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实现了从‘实验品’到‘可标准化交付的工业产品’的关键转变。”
张笑童进一步解释,北京马拉松采用全视觉自主导航,稳定性和环境适配度更高;而太原比赛以人工遥控为主,更能验证『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稳定性、路径规划与身体控制水平。“赛道特意设置坡道和弯道,对控制系统提出极高要求,太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
当天21台『机器人』️全部成功完赛,无一摔倒或故障,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行业的迅速发展。
应用前景:科技融入百业,助力城市转型
比赛虽已结束,但人形『机器人』️的意义远不止于竞技。
21台参赛『机器人』️均未经过特殊调试,保持了企业交付的标准状态。参赛者涵盖小学生、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年龄跨度极大。
本次比赛的裁判秦品乐观察到:“小学生更多是操作『机器人』️完赛,而大学生则会修改控制程序以提升运动效率。研究机构则更关注如何拓展应用场景,推动『机器人』️实际落地。”
这种多元参与突显了比赛的教育价值:既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也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中北大学自主研发的“钟摆GOGO”『机器人』️虽因意外损坏未能参赛,却折射出自主创新的艰难与价值。
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张笑童提出两个方向:一是提升电池续航、关节稳定性和耐用性等基础工程;二是融合AI大模型,增强『机器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生活、工业制造、物流等多样场景。
他指出,太原工业基础雄厚,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沃土。“我们计划在太原建立计算智能的数据采集与创新中心,与本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深入开展『机器人』️核心技术与零部件攻关。”
中北大学秦品乐院长还透露,太原市拟推进“全煤矿全场景虚拟仿真”项目,大型人形『机器人』️在煤矿坑道中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不仅是对科技成果的集中检验,更是太原构建“政产学研用”生态的关键一步。借助“人形『机器人』️欢乐跑”这一科创IP,太原正在探索“科技+体育+产业”融合的新路径,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太原样本”,推动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助力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霈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