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十问AI陪伴研究报告:现状、趋势与机会
报告共计:57页
从《Her》到现实:AI陪伴如何重塑我们的情感与生活?
2013年,电影《Her》描绘的人与AI相恋的科幻场景,曾让无数人感叹“未来已来”的遥远。如今,随着ChatGPT等强AI技术爆发,AI助手、AI陪聊、虚拟恋人等产品逐渐走进现实,Character.ai、星野等APP更是让“AI陪伴”从概念变为可触摸的体验。但当热潮褪去,我们不禁追问:AI真的能提供“陪伴”吗?它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家庭与社会?腾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5十问AI陪伴研究报告》,通过海量调研与深度分析,为我们揭开了AI陪伴的现状、趋势与隐藏的挑战。
在当下社会,“陪伴缺失”已成为普遍困境。调研显示,仅4.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陪伴需求完全被满足,近半数人因担心负面情绪影响他人而选择压抑,还有48%的人害怕分享时隐私泄露。这种需求缺口,让AI陪伴成为了潜在的“情感出口”——98%的受访者愿意尝试AI陪伴产品,其即时响应、隐私保护、无情感负担的特性,恰好契合了现代人对“安全陪伴”的渴望。比如,79%的用户认为AI能让自己表达负面情绪时无需顾虑,68%的人相信AI能解决隐私泄露问题,不少人甚至会将AI推荐给被负面情绪困扰的朋友。
不过,当前的AI陪伴仍停留在“浅层互动”阶段,更偏向“物”的属性而非“人”的陪伴。从技术来看,AI还难以实现“深度情感理解”:它缺乏长期记忆能力,聊过的话题可能转头就忘,部分虚拟恋人APP甚至会用“随机分手”掩盖“健忘”;它也无法主动推动情节,对话常局限于预设场景,容易让用户感到单调;多模态技术虽在语音、图片生成上有突破,但视频生成仍未跨越“恐怖谷”,过于逼真却不自然的形象反而会引发不适。因此,现阶段的AI陪伴更像一种“内容消费”,通过刺激『多巴胺』抓住用户注意力,却难以像真人那样产生基于催产素的深层情感连接。
从市场赛道来看,AI陪伴已呈现出多元化布局,不同产品对应着差异化需求。虚拟故事角色(如星野)是目前最成熟的赛道,54%的受访者对其感兴趣,用户通过沉浸式剧情获得情感体验,未来三年有望占据网文、微短剧等市场30%的份额,规模超400亿元;AI心理顾问则凭借“即时情绪疏导”的特性,吸引了61%的用户关注,尤其受职场人和学生群体青睐,预计2027年能占据泛心理健康服务市场5%的份额;AI虚拟男友/女友虽因技术限制暂未成熟,但20%的受访者将其列为“最感兴趣产品”,部分用户将其作为“恋爱练习”工具,避免现实社交中的风险。此外,AI游戏陪玩、虚拟偶像、儿童陪伴、老年陪伴等赛道也在快速发展,共同构成了千亿规模的潜在市场。
不同人群对AI陪伴的偏好,也折射出多样的情感需求。女性♀️更看重情感连接与颜值,对虚拟故事角色的兴趣是男性♂️的2.6倍,且更能接受2D动漫形象;男性♂️则更关注功能性与隐私,对虚拟男友/女友的兴趣是女性♀️的4.3倍,偏爱真人或人形『机器人』️形象。学生群体用AI缓解社交压力,职场人则借AI填补社交空缺——职场人对“物理实体”的需求比学生高12%,更希望AI有可触摸的形态;家庭用户则更看重实用性,为老人、儿童选择AI陪伴时,愿意支付更高费用,且优先考虑健康监测、行动监护等功能。
值得思考的是,AI陪伴的社会价值始终存在“双刃剑”效应。短期内,它能为弱势群体带来福音:为孤独症患者提供情感慰藉,为独居老人监测健康、缓解孤独,为视障人群提供实时图像描述辅助;对儿童而言,AI陪伴能化身“智能玩伴”,通过寓教于乐满足好奇心,家长也愿意为这类产品支付较高费用。但长期来看,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若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人与人的社交瓦解——当AI成为社交网络的唯一中心,人们可能逐渐失去与真人建立深层关系的能力;部分用户对AI的“恶语相向”,也可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催化人性的黑暗面。
对于AI陪伴的未来,人们的终极期待是“懂我”——它不仅能记住用户不吃香菜、喜欢甜粽子的细节,在情绪低落时主动陪伴,还能成为“完美助理”,提前规划任务、解决工作难题。要实现这一目标,AI需要突破记忆、数据、进化三大技术瓶颈:不仅要长期积累用户数据,还要学会“双向互动”,主动发起话题、引导对话,甚至与用户共同成长。或许在未来,AI真的能成为“第三类家庭成员”,像宠物一样与人类建立情感依赖,但在此之前,我们不仅需要技术的进步,更需要思考如何平衡AI与现实的关系——让科技成为心灵的回响,而非情感的替代。
从《Her》的想象到如今的初步落地,AI陪伴的十年发展,既是技术的突破,也是对人性需求的回应。它或许无法完全替代真人陪伴,但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补充”。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社会适应,AI陪伴终将以更温暖、更智能的方式,融入我们的家庭与社会,重塑“陪伴”的定义。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57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