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城市阳台露营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获“扬子杯”城市更新专项奖
建于1956年的盐城电影院🎦改造升级为1956星剧场
合心花苑完整社区建设
最老的小区,最新的生活——改造后的万户新村
城市绿肺——盐渎湿地公园
“智慧住建”指挥大厅
水清岸绿景美的盐城母亲河——串场河
建筑工地应用智能建造『机器人』️技术
千年珠溪古镇焕新颜
近年来,盐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为发展坐标,在赋能城市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中展现新作为、扛起硬担当。
从推进经济能级提档到城乡绿色低碳发展,从提升民生福祉到构建韧性安全城市,盐城市住建局正以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行动,奋力书写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民生优先 城市更新描绘宜居生活新图景
漫步盐城街头,仿若踏入一座鲜活的历史博物馆,千年文化在此传承流转,焕发出勃勃生机,城市更新与发展的蓬勃气息扑面而来,勾勒出一幅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壮美画卷。开展城市深度体检,扎实推进朝阳片区、老西门片区、建军路文商旅街区等重点片区更新,2023年以来,盐城完成省级试点项目7个、市级试点16个。
建军路文商旅街区是盐城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典范。巨幅哪吒彩绘墙吸引年轻人打卡,将传统文化与潮流巧妙结合;“建军路文化大讲堂”邀请文化名家开讲,推动经典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珠溪古镇以古焕新,“破圈”又“出彩”;改造市老火车站,变闲置交通枢纽为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盘活盐都区“都U+”低效楼宇成为人才公寓……新旧蝶变间是盐城全面提速城市更新的步伐。2024年岁末,盐城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在盐城的房地产市场,同样能感受到回稳向好的蓬勃气息。盐城市多管齐下,精心构建多层次住房消费体系,接续出台“房八条”“盐八购”等政策,创新推出人才购房补贴“事前抵扣”模式,推行征收房票全市通兑,全力打造“盐小房”AI助手等沉浸式促销矩阵,有效激发市场内在活力。改善型住宅供给也不断加大,新建的17个改善型项目品质卓越、环境宜人,14个存量商品房准改善型改造提升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今年以来,盐城在全省率先完成保交房任务,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盐城小区治理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服务”,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小区治理新路径。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盐城住建把问需于民置于首位,与设计、施工等参建单位及居民代表共同研讨改造方案。“我们希望小区能增加一些绿化和休闲设施。”“停车难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居民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建议。组织业主代表深度参与工程监管、验收等关键环节,确保改造工程符合居民的期望。
走进万户新村,助老食堂饭菜飘香,托育园里孩童嬉笑,助浴点中老人舒心沐浴,这些暖心场景,是盐城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生动见证。这座始建于1983年的老社区,曾因岁月侵蚀而破败。盐城以“绣花功夫”精心改造,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为社区注入现代活力。从增设社区健身器材到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从建设社区助老食堂、公办托育园到新建助浴点,每一处细节都传递着城市的温度,让历史街区不仅“活起来”,更“暖起来”,成功实现从“灰头土脸”到“江苏省宜居示范区”的华丽蝶变。
2023年以来,盐城新建城市污水管网62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9万吨/日、完成1030个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整治“小散乱”排水户3.1万户、308个老旧小区改造、367部电梯加装、9670个停车位增设等民生设施落地生根,历史街区、文化地标成为市民共享的生活空间,盐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
生态立城 绿色转型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盐城将绿色低碳理念深深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全力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这里,绿色正以鲜活的姿态融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化作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漫步街头,转角便能邂逅一座口袋公园——西环路与青年路交界处,原本高架桥下的“边角料”绿地,如今成为“全龄友好”的复合空间:蜿蜒的绿道穿梭于法桐间,不锈钢棋牌桌旁,老人们围坐对弈;健身器材区,年轻人舒展筋骨;无障碍坡道旁,推着婴儿车的母亲正与邻居闲话家常,树影婆娑,其乐融融。这样的场景,在盐城的395个口袋公园里不断上演,“转角遇见惊喜”已成为盐城人的日常。
美好的背后,是盐城的绿色智慧:累计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48公顷,提升城市绿地特色活力空间230处。以城镇公园绿地系统建设、河流全域治理为抓手,持续实施园林绿化项目,创成国家园林城市。十年间,市区人均公园绿地17.44平方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5.29%,双指标稳居全省前二,新增改造绿地616公顷,建成口袋公园395个、“公园+运动健身”100处;32个省“乐享园林”项目落地,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从愿景变为现实。绿色不仅是盐城的生态底色,更是流淌在街巷间的幸福密码。
走进装配式建筑工地,机械臂精准吊装预制构件,工人们熟练操作『数字化』平台,整个过程如精密拼图般高效有序——这座城市的新建建筑已100%披上“绿色外衣”,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比达46%、新增绿色建筑166万平方米。
在绿色发展的浪潮中,盐城破题开路。2023年以来,建筑业“四上”企业累计新增582家,2023年、2024年新增数分别列全省第一、第二,智能建造赛道涌现出数字设计、智能建造、综合管廊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尖兵”。
盐城高新区智创园更成为苏北首个省级城乡建设“双碳”先导区,获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从施工现场的“绿色革命”到产业布局的“智变升级”,盐城正以“双碳”目标为笔,勾勒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每一栋建筑都是节能环保的“生态容器”,每一处工地都是智能建造的“创新试验田”,绿色低碳已成为城市经济最鲜亮的底色。
“智”启新程 安全韧性构建现代治理新格局
走进“智慧住建”指挥大厅,巨大的屏幕上闪烁着城市的各项安全数据,直观展现城市的“生命体征”。秉持“综合监管+智慧监测”的总体思路,依托1个市级监管平台,聚焦“燃气、供水、排水、桥梁、道路、第三方施工、地下管线”7个省定场景及“污水、路灯”2个特色场景,盐城住建构建了“1+7+2”的建设体系,打造出“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的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系统。此举不仅提升了城市生命线风险预防及处置的规范化、智慧化、标准化水平,更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监管”转变,全面提升了城市的本质安全水平。
“看,这些密密麻麻的点就是接入的智能感知设备,它们如同城市的‘神经末梢’,实时感知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道。目前,全市监管的“一图览”“一网管”系统已完成搭建并上线,市县两级已接入0.62万套智能感知设备,整合了海量基础数据、行业监管数据和物联感知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工作人员能够迅速响应,及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城市生命线工程犹如一张无形却坚韧的大网,守护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确保城市运行“可感、可视、可控”。
盐城市智慧住建综合管理平台基于城市驾驶舱“云网数用安”的底层逻辑,打造了覆盖建设、房产、公园绿地、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平台,实现了“行业监管精准、风险安全可控、服务便捷高效”的总体目标。
在城市防洪内涝治理方面,盐城同样不遗余力。全面推进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设,严格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修订完善防汛抗旱、防御台风、特大暴雨城市防洪避险等预案,建立健全城市防洪排涝补短板“1+10”工作机制,明确河道疏浚、闸站改造、积涝点整治等7大类161项工程性措施,不断提升预警叫应、指挥调度、抢险救援等实战水平。面对极端天气,城市不再“谈雨色变”,而是能够从容应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生态立市”到“功能强市”,再到“智慧治市”,这里既有“绿动未来”的生态画卷,也有“旧城新生”的温暖故事,更有“数智赋能”的治理革新。盐城,将城市的温度,藏在每一处细节的升级中;将城市的未来,写在每一位市民的笑容里。
本版撰稿:吴军中 刘莹莹
图片由盐城住建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