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还在比谁折痕浅?苹果偏要解决最痛的 “板砖感”。最新爆料显示,苹果首款折叠屏 iPhone 已进入倒计时,钛合金机身 + 超薄设计直接叫板行业现状,只是 1.4 万的起售价让人倒吸凉气。
亲测当下主流『折叠屏手机』,三星 Galaxy Z Fold5 折叠后厚度达 13.4mm,揣兜里像塞了块迷你砖头。而苹果这款折叠屏被描述成 “两部钛合金 iPhone Air 并排”,折叠厚度预计跌破 1cm,比三星薄了近 30%。这种 “薄到能揣进牛仔裤👖” 的设计,对通勤族来说简直是福音,再也不用为塞手机腾口袋空间。
能做到这么轻薄,钛合金机身功不可没。这种曾用在 iPhone 15 Pro 上的材质,比不锈钢轻 40% 却更抗造。有数码博主实测,钛合金边框摔落时的形变程度比铝合金低 60%,长期折叠也不容易出现铰链松动。对 “裸奔党” 来说,这意味着既能享受轻薄手感,又不用天天担心机身变弯。
但轻薄不等于缩水。爆料提到其外观类似两部 iPhone Air 拼接,展开后屏幕尺寸可能接近迷你 iPad。这种设计比传统折叠屏更适合分屏操作,刷微信时切文档不用频繁缩放。更重要的是,苹果可能沿用 iPhone Air 的轻薄逻辑,把电池容量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重蹈某些折叠屏 “一天三充” 的覆辙。
价格方面却给热情浇了盆冷水。2000 美元💵的起售价按当前汇率换算,约合人民币 1.42 万元,比三星 Z Fold5 首发价贵了近 5000 元。要知道这只是基础版,若按苹果惯例推出 Pro 版本,价格突破 1.6 万并非不可能。对普通用户来说,这个定价已经能买一部旗舰机 + 平板的组合,“尝鲜税” 确实够高。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折叠屏将 “至少部分” 在中国生产。这意味着初期产能可能更稳定,不像某些海外机型那样需要抢货。但老玩家都懂,苹果新品初期往往存在品控波动,参考 iPhone X 当年的 “刘海进灰” 问题,首批折叠屏大概率会有 “先行者溢价”,预算党建议等次年降价。
发布节奏也藏着门道。按计划它将和 iPhone 18 系列一同登场,却可能推迟到 10 - 11 月发售,这种 “错峰发布” 和 2017 年 iPhone X 如出一辙。当时 iPhone X 因 Face ID 产能问题延后上市,最终成了苹果史上保值率最高的机型之一。这次折叠屏或许会复制这种策略,用稀缺性维持高价。
从行业视角看,苹果显然在走 “差异化路线”。别家都在比拼屏幕折痕和摄像头参数时,它直击用户对折叠屏 “厚重、易坏、价高” 的三大痛点。钛合金机身解决耐用性,超薄设计提升便携性,至于价格,从来就不是苹果的主要顾虑 —— 毕竟愿意为 “尝鲜” 买单的果粉大有人在。
但普通消费者更该清醒:折叠屏至今仍是 “小众玩具”。即便苹果把厚度做到极致,折叠屏的屏幕寿命、维修成本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数据显示,主流折叠屏的维修费用普遍超过新机半价,一旦外屏碎裂,换屏费可能够买部中端机。这也是为什么 “备用机党” 更建议等第二代机型,技术成熟度会高很多。
苹果这次押注的,其实是折叠屏的 “大众化潜力”。通过 iPhone Air 试水轻薄设计,再用钛合金降低用户对折叠屏 “脆弱感” 的顾虑,一步步培养消费习惯。就像当年 iPhone X 普及全面屏,或许三年后再看,今天这款 1.4 万的折叠屏,正是苹果改写规则的开始。
现在问题来了:你愿意为这块 “超薄钛合金折叠屏” 支付 1.4 万吗?还是觉得折叠屏至今仍是智商税?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