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已然烽烟四起,然而,华为以其惊人的步伐和深厚的技术积累,不仅搅动了这池春水,更让众多先行者倍感压力。从突破地图限制的“无图智驾”实现全场景覆盖,到达到“即时可用”状态的L3级高速自动驾驶,华为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令人咂舌的技术实力,更是其在核心算法、多传感器融合以及云端仿真能力上的绝对领先地位。
当行业内的大多数车企仍在为高精地图的测绘成本、更新维护等棘手问题而烦恼时,华为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赛道,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换道超车”。凭借激光雷达结合AI gemini-2.5-flash-lite进行的全球仿真测试,华为构建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技术护城河。其智驾系统装机量已突破50万台,并预计在年底攀升至200万台。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胜利,更是一场深刻的生态碾压。
曾经,高精地图是智能驾驶领域公认的“标配”。然而,华为却毅然选择了更为艰难的“无图智驾”之路。传统的测绘方式,每公里高精地图的成本高达数千元,且日测绘进度不足百公里。在中国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基建速度之快,地图信息可能在一周之内便已过时。
华为深谙此道,因而摒弃了对高精地图的过度依赖。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的高度融合,以及自主研发的先进算法,实现了在中国任何道路上的智能驾驶。其中,其GOD2.0(通用障碍物检测)网络,能够精准识别各种“白名单”之外的异形障碍物,无论是散落的纸箱、倾倒的树木,还是施工现场的路障,都逃不过它的“眼睛”。而RCR(Road Context Recognition)技术,则能够利用普通的导航地图,推理出道路的拓扑结构,从而有效替代高精地图的定位功能。
目前,“无图智驾”大致分为两大流派:以华为为代表的激光雷达派,以及以大疆、百度为代表的纯视觉派。纯视觉方案虽然在成本上具有一定优势,且依赖摄像头和2D图像识别,但在光照、天气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其性能容易受到显著影响。相比之下,华为坚持采用激光雷达与多传感器融合的策略。虽然初始成本更高,但其感知精度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举例来说,在强逆光、漆黑的夜晚,或是倾盆大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激光雷达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感知能力,而纯视觉方案则可能面临失效的风险。这正是华为智驾系统在主动安全场景中屡次避免碰撞事故的关键所在。数据显示,自2023年4月以来,问界M5系列车型已成功避免了超过4万次潜在的碰撞事故。
2025年4月,在上海车展前夕,华为重磅发布了乾崑智驾ADS 4.0。此次发布的新版本,首次推出了四个细分版本,其中旗舰版的ADS Ultra更是实现了高速L3级自动驾驶。该方案采用了全新的WEWA架构(World Engine, World Action Model),显著降低了端到端时延50%,提升了通行效率20%,并减少了30%的急刹车率。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CEO靳玉志透露,华为已在云端完成了高达6亿公里的L3高速自动驾驶仿真与验证。其难例场景的密度是真实世界的1000倍,通过AI生成海量难例数据,再用AI来训练AI,实现了高效且严苛的测试。
除了高速场景的突破,华为在泊车环节也进行了大幅升级。ADS 4.0能够支持“车位到车位”的全链路智能泊车体验,包括高速公路ETC自动通行、地下停车场跨层泊车、以及代客充电等一系列便捷功能。据预测,到2025年6月,全国将有50万个停车场支持“车位到车位”功能,而10万个停车场将支持泊车代驾VPD。
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堪称“碾压级”。公司每年投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拥有超过7000名直接研发人员,其中智驾团队的规模就已超过5000人。此外,华为云算力中心拥有高达2.8EFLOPS的算力,每日的仿真测试里程超过1200万公里,这意味着仅需5.3天,便能模拟覆盖全球所有道路。
在ADS 4.0中,华为升级了全维防碰撞系统CAS 4.0,并提出了“五维安全目标”: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场景。该系统能够实现路面自适应AEB(紧急自动制动)、爆胎稳定控制以及驾驶员失能辅助等功能。例如,问界新M5的AEB刹停速度已覆盖120km/h,侧向防撞范围从40km/h到130km/h,后向防撞则支持1-60km/h范围内的行人与车辆识别。
华为智驾生态的扩张速度远超人们的预期。除了赛力斯、阿维塔等深度合作的伙伴,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甚至奥迪、宝马等传统豪华汽车品牌,也已纷纷宣布接入或合作华为的智驾方案。在近期举行的智能技术大会上,多家车企高管共同发出了“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再次强调了“安全才是真智驾”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