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科技被视为第一生产力,人才则是第一资源,创新则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与科技深度融合,以实现创新发展、夯实科技强国的根基。最近,商洛市洛南县借助“2025年全国科普月”的契机,开展了“人工智能+”科普进校园活动,展示了科技如何为教育赋能,播撒希望的种子。
在洛南县城关中学的创客教室里,八年级学生胡熠洋的声音响起:“大家请看,我的隔音房模型制作好了!”这不仅是一个模型的成功,更是从生活观察到科学探究、从创意构想到动手实践的完整闭环。科技赋能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的边界。城关中学推出的“班小二”智慧平台,结合人工智能与编程学习,构建了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混合式学习空间。科技辅导员雷爱丽老师表示:“我们希望学生具备了解AI和使用AI工具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如果说城关中学的实践是科技赋能的广度,那么洛南县第二小学的探索则体现了矢志创新的深度。在创客社团教室,学生们看着自己编程、搭建、调试的智能『机器人』️,欢呼雀跃。谢同学分享道:“当设想从编码一步步变成现实时,心中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创新的内生动力,学生们的3D打印小夜灯、自动调控的移动红绿灯等作品,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无穷魅力,也彰显了他们被唤醒的创新潜能。
洛南县的实践并非零散,而是经过精心布局的系统性探索。自2024年以来,洛南县科学技术协会与教育部门联合制定了《科普进校园三年规划》,将人工智能、自然科学等作为工作重点,推动科普活动在全县16个镇办实现全覆盖。这种“顶层设计”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科技赋能教育、建设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刻理解和坚定执行。
更值得一提的是,洛南县并未止步于自身探索,而是积极“走出去”,与西安优质人工智能教育学校结对,邀请名师专家进行培训,提升教育品质。截止目前,全县师生的科普作品已获得30多个奖项,这正是实践成果的最好证明。洛南县的开放包容与协同发展,正是建设科技强国所必需的胸怀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