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团队在短视频运营中遭遇核心困境:负责固定出镜的同事因休产假离岗,旗下 5 个账号面临 “断更危机”。在无替代人选的情况下,“尝试数字人工具” 成为备选方案。
然而,从免费工具到付费会员,从国内产品到海外平台,前后投入近3000元的试错过程中,多次陷入 “工具无用” 的困境。
现将这段实践经历整理,并非推荐特定 “神器”,而是结合行业现状与实操体验,真正具备实用价值的数字人应满足哪些核心条件。
大模型难落地,数字人却能赚钱
从行业发展来看,此前大模型技术常因 “研发成本高、商业化落地难” 引发争议,但 AI 数字人凭借其强交互性与场景适配性,成为 AI 领域中较快跑通商业闭环的产品类型之一。这类智能体具备 “形似人类、声似人类” 的外在特征,同时可实现对话交互功能,当前行业已从早期的技术驱动阶段,逐步进入商业价值验证期,部分头部企业已接近盈利分水岭。
具体到短视频领域,流量转化效率成为账号运营的核心指标,出镜主体的 “真人属性” 已不再是关键影响因素。从成本与效率维度分析,传统真人短视频的综合人力成本普遍在千元以上,且受限于拍摄时长、人员状态等因素,单日产出量存在明显上限;而数字人主播可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运营,理论上具备无限生产视频的能力,其效率优势在多账号矩阵运营场景中尤为突出。
当前,数字人已成为商家、自媒体 IP 及企业的重要运营工具。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 “618” 期间,京东平台已有 1.7 万品牌商家采用数字人开展直播、产品讲解等活动。在此趋势下,此前对数字人内容存在限制的主流短视频平台,也逐步放松相关规则,并制定针对性的数字人内容运营策略,进一步推动了数字人在 C 端与 B 端场景的渗透。
数字人能够快速实现商业化落地,核心驱动力在于制作与运营成本的大幅下降。行业数据表明,虚拟主播的 24 小时直播成本,已降至真人主播同期成本的十分之一以下。技术层面,数字人开发已摆脱早期对 “高度定制动捕设备、专业建模团队” 的依赖,进入 AI 算法驱动的自生成阶段 —— 用户仅需上传一张照片、录制一段语音,即可通过 AI 生成专属虚拟形象。
以风平 AI 为例,其数字人功能支持 “单张照片生成”,3 分钟内可完成逼真虚拟形象的创建,这一效率提升背后,正是大模型技术在图像生成、语音匹配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运营成本方面,京东云曾公布言犀数字人的日均运营成本不足 100 元,进一步验证了数字人在低成本运营场景中的可行性。
为什么 “便宜能用” 反而最坑?
值得注意的是,“低成本” 与 “实用性” 之间并非正相关关系,部分用户可能存在 “数字人只需满足‘能动、能念稿’即可,无需追求高质量” 的认知误区,但从实操经验来看,这类 “低价可用” 的工具反而可能导致更高的隐性成本。团队早期曾试用某款低价数字人工具,其生成的视频初看无明显问题,但细节层面存在诸多缺陷:口型与语音无法精准匹配,呈现 “后期配音” 的违和感;虚拟形象眼神空洞、缺乏焦点;手势动作机械重复,与内容场景脱节。
即便为这类视频投入推广资源,用户平均停留时长仍显著低于行业均值,评论区中 “虚假感强”“像『机器人』️” 等负面反馈占比极高。而平台算法会依据完播率、互动率等数据判定内容质量,此类低质量视频往往难以进入推荐流量池,最终导致推广成本浪费与账号权重受损。
基于上述经历,我们对数字人的核心需求逐渐清晰:其核心价值应是 “为内容加分” 而非 “拖垮内容质量”,需具备 “以假乱真” 的呈现效果 —— 具体包括自然的表情变化、与语音精准匹配的口型,以及富有情感起伏的声音输出。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数字人才能有效承载内容信息的传递,进而帮助账号获取真实流量,实现长期运营价值。
扒完数字人工具市场发现:短视频直播要选对
现在做数字人的工具一搜一大把,像剪映数字人、HeyGen、蝉镜、即梦AI,还有百度曦灵这类大厂方案,再加上硅基智能、风平智能这些专门扎数字人赛道的,看似乱,其实按 “能用在哪” 能分成两类:一类是 “场景专精型”,一类是 “大众短视频直播型”,先搞懂这两类的区别,就不会乱花冤枉钱。
先说说 “场景专精型”,这类工具看着技术强,但多数小团队用不上。比如百度曦灵数字人,主打企业全案,能做定制化形象、对接企业系统,像银行用它做智能客服、车企用它做展会代言,可咱们做『抖音』快手短视频,要的是 “快速出片、不被限流”,它那套复杂的定制流程和高昂的服务费(光定制形象就好几万),根本没必要;还有 HeyGen,算是海外跨境的 “专精选手”,数字人形象逼真、支持 120 多种语言,做 TikTok、YouTube 内容的跨境电商用着顺手,但国内团队用就踩坑 —— 『服务器』在海外,生成 1 分钟视频要等半小时,还得挂梯子,导出的视频播放量上不去,价格还比国产工具贵两倍,纯属 “错配需求”。
另一类就是 “大众短视频直播型”,也是咱们做账号最该关注的,里面又能分出 “入门应急”“剪辑联动”“核心主力” 三档。
入门应急的像蝉镜、即梦AI,主打 “便宜快”,蝉镜免费能试 2 分钟,再用就需要充值,至少 298 元,可获得 90 分钟的合成时长,平均每条视频成本约 3 元多。但缺点也明显:用他们的公模数字人生成效果也暴露了成本问题,嘴型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处经不起推敲。适合完全零基础、想尝鲜体验一下数字人是什么的用户。想靠它做专业内容,几乎不可能。
即梦的 “每日送积分” 机制很实用:登录自动到账 80-100 积分,1 分钟内的数字人视频耗 20 积分,算下来每天约能免费做 5 条,对偶尔试手的用户很友好。但缺点也明显 —— 数字人口型夸张不贴语音,还频繁出现转头、不看镜头的情况,整体显得生硬。
想长期运营账号,这些 “只够能动” 的工具迟早要换。
剪辑联动的代表是剪映数字人,毕竟剪映是短视频标配工具,它的数字人能直接在剪辑 timeline 里用,加字幕、贴贴纸不用换软件,还自带 “知识科普”“好物分享” 模板,新手不用学就能出规范视频。但它更像 “剪映的附加功能”,不是专门为数字人做的:口型只能对句子节奏,单字发音对不上;不能定制专属形象,5 个账号用同款数字人容易被判定 “同质化”;看似免费,高清导出、长视频生成得开剪映会员(398 元 / 年)还得耗积分(1 分钟扣 20 积分,100 元 = 1000 积分),隐性成本不低。
闪剪在 “剪辑联动类” 数字人工具里算 “进阶款”,一方面广告打得很响,用户刷短视频时经常能刷到它的推广;另一方面功能上确实比剪映数字人更聚焦数字人场景,同时没丢剪辑便利性,更像 “以数字人为核心的剪辑工具”。
它的优势很明确:首先是 “数字人 + 实景素材” 混合剪辑做得顺;其次功能覆盖更全,除了数字人生成,还自带 AI 包装功能,能自动加字幕、配背景音乐,对需要精细打磨短视频的团队很友好。
不过它的年会员 398 元,包含 60 分钟数字人合成时长,算下来 1 分钟约 6.6 元,价格中规中矩;但短板比较明显 —— 数字人形象以公模为主,想做专属形象得额外花钱,对想靠独特形象留粉的账号不友好;而且直播功能很薄弱,只能生成短视频,要是团队想兼顾直播,还得再找其他工具搭配。
最后说说 “效率主力档”—— 这类工具才真正能扛住多账号长期运营,核心选手是硅基智能和风平智能。它们不搞 “花架子” 功能,关键优势集中在 “细节能打、适配平台、短视频直播兼顾”,但两者的产品定位和使用体验差异很明显,我们试下来也理清了适配场景。
先看硅基智能,它的营销做得很亮眼,市面上常能刷到相关推广,旗下的数字人工具 “硅语” 主打轻量化操作,但目前只有网页版,功能比较基础。
它的收费模式是 “钻石计费”,1 元兑换 1 钻石,所有服务按钻石扣取:通用视频 5 钻石 / 分钟(即 5 元 / 分钟),音频 1 钻石 / 分钟,“照片会说话” 5 钻石 / 分钟,而 S 级超清形象克隆要 8000 钻石 / 次(即 8000 元),高级场景克隆直播更是要 20000 钻石 / 次(即 20000 元)。整体来看,硅语更适合预算有限、仅需基础视频生成的团队,要是想做专属形象克隆或高级直播,成本会陡然升高,而且网页版操作在多账号切换时不够流畅,效率上打了折扣。
我们最终选定风平 AI,一方面是参考了第三方客户的真实反馈,另一方面是它在成本、功能丰富度和细节表现上,都精准匹配了多账号长期运营的需求。
从成本来看,风平 AI 的年会员定价 365 元,包含 30 分钟数字人视频合成时长,算下来 1 分钟约 12.2 元,更关键的是 “数字人无限克隆”—— 不用为额外克隆形象单独加钱,对需要给不同账号定制专属形象的团队来说,能省不少隐性成本,这比不少工具 “克隆一次收费数百元” 的模式更划算。
功能上,风平 AI 的应用场景足够全面,远超基础的视频生成。视频制作环节就覆盖了全流程需求:AI 能自动写文案,不用额外找文案工具;上传一张照片就能生成数字人,操作简单且还原度高;还有现成的视频模板和内置剪辑功能,不用切换软件就能完成 “生成 - 剪辑 - 优化”;
针对垂直领域,还提供 IP 智能体、门店智能体,比如做个人账号能调用 IP 智能体适配专业话术,做线下门店宣传能用门店智能体植入场景化内容。
除此之外,它还支持数字人实时对话、数字人直播,甚至有专门的数字人矩阵系统(MC),多账号运营时能批量管理内容、同步数据,不用逐个账号操作。而最让我们认可的是细节逼真度:数字人克隆形象不仅眉眼、发型还原精准,说话时的嘴型匹配、微表情都很自然。
总结:选数字人,“质量” 比 “便宜” 更重要
试到能支撑多账号长期用的工具才明白,选数字人真不是 “越便宜越划算”。比如有些工具看似单次充值不贵,但 “隐性成本” 其实很高:用它做的内容粗糙,账号完播率、互动率掉了,后期得花更多时间 “养号”;没有专属形象克隆功能,多账号用同款公模,容易被平台判定 “同质化”;想加个直播或矩阵管理功能,又得重新找工具、学操作,反而浪费时间和钱。
而真正靠谱的工具,不一定是最便宜的,但一定是 “能扛事” 的:细节上,数字人形象、声音足够自然,能贴合内容风格,不用怕用户出戏;功能上,能覆盖短视频制作、直播、多账号管理,不用来回切换软件;成本上,没有乱七八糟的额外收费,比如形象克隆、高清导出这些核心需求,都包含在基础套餐里,长期用下来反而更省心。
所以最后总结下来,选数字人不用盲目跟风试低价款,先想清楚自己是 “偶尔试手” 还是 “长期运营”:如果只是临时补一条视频,基础工具能凑活;但要是想认真做账号、避免反复试错浪费钱,一定要优先选 “细节经得起推敲、功能能覆盖长期需求” 的工具 —— 毕竟试错的成本、流量的损失,可比一套好用的工具贵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