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芯穹发布“基础设施蜂群”,首次提出 Agentic Infra 概念:让智能体管理算力、调度资源、排障优化,实现“用 Agent 生产 Agent”。从捏TA到 Soul,蜂群已在真实场景落地,加速 AI 应用规模化。
编辑:前沿在线 编辑部
过去几年,AI 的发展就像踩了油门。
从大模型到智能体(AI Agent),一个接一个的新词不断涌现,行业热度一次次被推向高潮。
但有个现实,却让很多开发者和企业心里打鼓:
当应用层的智能体越来越聪明,底层的基础设施依旧还停留在“脚本+人工”的年代。GPU 闲置、任务崩溃、运维团队焦头烂额——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痛点。
9 月,无问芯穹给出了一种全新答案: 他们推出了“基础设施蜂群”,并首次提出 Agentic Infra 的新范式。
一句话总结,就是“用 Agent 来生产 Agent”。
不再只是概念,这套体系已经在捏TA、Soul 等应用中开始落地,加速智能体真正走向大规模应用。
为什么会有“蜂群”?
智能体,已经被公认是 AI 演进的关键方向。它们正在取代单一模型调用,成为人机协同和机器自主决策的核心载体。听起来很未来,但问题是——再聪明的智能体,也得落到基础设施上跑。
而这层基础设施,恰恰是 AI 创新里最不性感,却最容易出问题的部分。
过去的主流思路依然是传统云计算那一套:
搭大算力池,
堆更多 GPU,
再用人工调度和脚本把任务拼接起来。
结果就是:资源利用率低、任务响应慢、错误率高。智能体看似很聪明,但背后跑它的“工厂”其实还停留在半自动化阶段。
更直白一点,这就像一辆自动驾驶汽车,车顶顶着激光雷达,车内却还要坐几名技师随时修线路、补代码。表面是“自动驾驶”,本质还是“人工盯防”。
无问芯穹要改写的,就是这一层逻辑。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智能体已经能在应用层帮人类写代码、管流程,为什么在更底层,不能替人类承担起“感知—决策—执行”的责任?
于是,“蜂群”被提出。不是一个万能的超级智能,而是一群各司其职的智能体——像蜜蜂一样分工:有人当哨兵,有人当管家,有人当医生。它们协同运作的目标,是把基础设施从“被动提供资源的池子”,转变为“能自治、会优化、能进化的系统”。
蜂群到底长什么样?
在无问芯穹的设想里,蜂群并不是一个庞大的“超级 AI”,而是一群小智能体,像工蜂一样各司其职。每一个角色,都能对应到企业运维里最头疼的岗位:
SOTA 模型筛选智能体(技术哨兵)就像前线的观察员。它盯着最新的模型和系统需求,帮集群自动匹配最合适的模型与运行环境,避免那种“无脑上大模型、盲目堆算力”的常见错误。
基础设施平台管家智能体(日常管家)负责环境初始化、容器编排、配额管理和安全策略。对研发团队来说,最大好处是:不用再为底层繁琐操作操心,比如启动一次 RLHF 训练,它会自动准备好容器和缓存。
资源运营智能体(资源运营官)更像财务+运营负责人。它会算 GPU 的账:利用率多少,队列排多久,能耗和计费模式怎么平衡。结果是,既不会出现资源闲置,也能避免高峰期挤兑,让每一块卡都物尽其用。
答疑排障智能体(前台助手)这是用户的第一接触点。通过自然语言接口,它能快速回答运维问题,给出排障建议,甚至直接触发诊断流程。换句话说,这是“AI 版运维小助手”。
智算集群运维智能体(后台医生)真正的“深度医生”。它结合日志、监控和 Trace 信息,能做根因分析、自动修复,甚至在任务开始前就预测风险并提前规避。
五个角色分工明确,协同起来就是一个 24 小时不眠不休的蜂群。目标只有一个:让基础设施不只是能跑,而是跑得更快、更稳、更省。
过去,开发、运维、运营常常各自为政,信息流一旦断裂,就靠人力补漏洞。蜂群试图把这一切收拢到一个闭环里:感知、决策、执行全部自动完成。
这意味着,当研发团队提交一个新任务时,不再需要临时找运维调度、运营算成本,而是蜂群自己做出最佳安排。
Agentic Infra:新一代基础设施范式
如果说“蜂群”是具体的实现,那么 Agentic Infra就是无问芯穹想占领的认知高地。
过去十几年,AI 基础设施的演进路径几乎是照着云计算的轨迹走的:
从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到 PaaS(平台即服务),
再到 MaaS(模型即服务)。
层层叠叠,堆出了今天的 AI 工厂。问题也随之而来:割裂和摩擦。每一层都有自己的接口、标准和限制,开发者在跨层协作时总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无问芯穹的提法是:用智能体把这些分散的层,统一成一个自治的闭环系统。
换句话说,让基础设施自己变聪明。
在他们的构想里,Agentic Infra 至少有几个关键特征:
自治:基础设施不再是“傻资源池”,而是具备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的系统个体。能自己判断、自己优化、自己修复。
闭环化:传统流程:开发者提需求 → 运维调度 → 资源分配 → 执行 → 出问题再回运维。 Agentic Infra:任务发出 → 蜂群自动拆解、调度、监控 → 自我闭环完成。
一体化调用:异构算力、云原生组件、AI 平台能力,全都纳入智能体的调用范围。开发者不用再纠结跑在什么『芯片』上,系统会自己做最优匹配。
一句话触发:发布会上他们用了一个容易记住的说法:“一句话,一个 Agent。”开发者只需表达任务目标,剩下的适配、调度、排障,都交给蜂群完成。
这里的野心,其实就是把基础设施从“冷冰冰的算力池”,重塑为一个“能思考的系统”。
理念的支撑:水龙头的比喻
在发布会上,无问芯穹 CEO 夏立雪用了一个很直白的比喻:
“打开水龙头前,我们不需要知道水是从哪条河里来的。同理,未来我们用各种 AI 应用时,也不会知道它调用了哪些基座模型,用到了哪种加速卡的算力。”
这句话乍听有点“接地气”,但背后其实是个很深的理念:复杂资源的无感化。开发者和企业不该再陷在底层琐碎的配置和调度里,就像我们拧开水龙头时,不会去操心水厂的水泵和管网。
另一个关键信息,是他们提出的“M(多种模型)× N(多种『芯片』)” 的组合逻辑。
在传统模式下:
模型要适配『芯片』,
『芯片』要适配平台,
中间充满了工程化的“胶水代码”。
在 Agentic Infra的模式里,这些适配关系被交给智能体来自动完成。结果就是:用户只看到“一个 Agent 完成了任务”,至于它背后调用了多少模型、在哪块『芯片』上跑,完全无感知。
对于开发者,这种体验意味着:从拼装机器的『工程师』,变成只要描述目标的指挥官。
落地与案例:从二次元到『社交平台』
再好的理念,如果没有落地,只能停留在发布会的PPT里。无问芯穹这次没有只讲概念,而是拿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合作案例:一个是二次元创作平台“捏TA”,一个是年轻人社交应用 Soul。
捏TA:二次元创作的“加速器”
捏TA 是一个月活过百万的二次元社区,用户最大的需求就是“快”和“好玩”。角色要能迅速生成,故事要能及时展开,用户才有沉浸感。
创始人胡修涵说过一个细节:在传统开发里,超过 30% 的资源都消耗在通用组件的重构和流程维护上。换句话说,大量人力被困在低价值的工程劳动中。
引入蜂群后,情况有了明显变化。算力适配、模型集成、安全部署这些底层步骤被自动化完成,团队可以把精力放回到创意本身。迭代速度提升了 5 倍,用户体验也被直接改善。对 C 端平台而言,这就是生死线:迭代速度就是竞争力。
Soul App:从“能不能做”到“敢不敢做”
相比捏TA 的效率提升,Soul 的痛点更多在试错成本。作为『社交平台』,它不断尝试 AI bot、虚拟人、多模态交互,但很多想法因为成本和资源限制被搁置。
Soul 创始人张璐在发布会上表示,蜂群让他们的创新周期被极大压缩,试错门槛显著下降。那些原本想做却没条件做的点子,现在可以快速落地。
这背后不是单一的“提效”,而是心态的转变:从“能不能做”变成“敢不敢做”。当试错成本足够低,创新的可能性就会被成倍释放。
案例背后的共性
从捏TA 到 Soul,蜂群展现出三大共性价值:
效率:研发和迭代速度明显加快;
成本:重复劳动被消解,算力利用更高效;
门槛:中小团队也能尝试过去高不可攀的玩法。
说到底,蜂群做的就是把人类从基础设施的琐碎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时间和脑力回归到更有价值的创造。
行业脉络:蜂群与大厂的不同路线
如果把无问芯穹的“蜂群”放到整个 AI 基础设施的版图里,会发现它走了一条很不一样的路。
大厂的打法:拼“肌肉”
过去几年,华为云、阿里云、AWS、Google Cloud 的叙事其实高度相似:
华为云说“黑土地”,强调要把土壤垫厚,让各种 AI 应用长出来;
阿里云不断扩充算力产品线,从自研『芯片』到弹性 GPU 集群,目标是能“供出更多资源”;
AWS、Google Cloud 则在全球范围内铺设『数据中心』,比拼覆盖率和完备性。
逻辑很简单:谁的 GPU 更多,谁的底座更厚,谁就能赢得更多客户。
这种打法的好处是稳健,但痛点也很明显:GPU 在某些地方依旧闲置,另一头却排队挤兑;运维依然要靠大量人工;企业依然要头疼“如何用好算力”。
无问芯穹的打法:拼“神经”
相比之下,无问芯穹显然没法在规模上跟大厂硬碰硬。它选择的路径是另一个维度:自治与智能化。
换句话说,大厂在卷的是“肌肉”,谁的资源更大;无问芯穹在卷的是“神经”,谁的系统更聪明。
这背后既是资源上的现实选择,也是创业公司的典型姿态:不正面对抗,而是通过提出一个新的叙事,把自己放在“范式转变”的坐标里。
蜂群点燃的未来想象
无问芯穹抛出的“基础设施智能体蜂群”,像是向行业扔出的一根火种。它点亮了一种可能:未来的基础设施,不再是冷冰冰的机房和算力池,而是一个会思考、能自治、能协作的生命体。
从捏TA 的高效创作,到 Soul 的快速试错,蜂群已经在真实场景里释放价值。它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正在推动产品与企业加速迭代的引擎。
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这或许是 Agentic Infra 作为“智能体时代新基建”的起点:让算力不再只是堆叠的肌肉,而是长出『神经系统』的自治网络。
当基础设施真正会思考、能协作,AI 的规模化和普惠化,才会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蜂群点燃的,是整个行业的未来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