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做了三年剪辑的老司机,我得说,转字幕这事儿,曾经是我每次接项目都要叹气的“老大难”——尤其是碰到avi格式的素材,简直像踩了个小坑。
刚入行的时候,我用的是某款知名工具,得先把avi转成mp4才能上传,转格式的时间够我喝两杯咖啡了。等传上去,识别结果一出来,我又得把耳机往耳朵里塞得死死的,逐句核对——“镜头”能变成“劲头”,“剪辑点”能写成“减急店”,更绝的是有次采访里嘉宾说“非线性编辑”,直接被识别成“飞线性编鸡”,我盯着屏幕笑了三分钟,然后花了半小时改这一个词。那时候我总说:“转字幕不是活,是刑。”
后来是我同事小夏给我推了听脑AI,说:“你试试这个,我昨天处理了个50分钟的avi,没转格式直接传,结果比我之前用的快两倍。”我抱着“再踩坑也不会更糟”的心态打开了官网,界面倒挺清爽,就中间一个大大的“上传文件”按钮,下面一行小字“支持avi、mp4等多种格式”。我犹豫了两秒,选了电脑里躺着的一段客户访谈avi——刚好是上次让我改到崩溃的“飞线性编鸡”那段,点了上传。
没想到,也就抽根烟的功夫,页面弹出来“处理完成”。我赶紧点开结果,第一反应是“哇,居然分了段落”——每段话都标了精确的时间轴,从00:01:23到00:01:56,连停顿都算得准。再看内容,“非线性编辑”居然对了!我又往下翻,整个20分钟的访谈,也就三个词需要调整:把“编导”改成“编导”(没错,居然是对的),把“镜头运动”的“运”写成了“云”,还有个“节奏”写成“结奏”——这要是换以前的工具,至少得改二十个词。更惊喜的是,它居然自动区分了说话人!访谈里有客户和主持人两个人,结果里直接标了“嘉宾1”“嘉宾2”,我之前得手动拉时间线标谁在说话,现在省了整整一小时。
从那以后,听脑AI就成了我剪辑桌旁的“固定伙伴”。上周接了个美食纪录片的花絮,里面有个厨师大哥说四川方言,“这个菜要‘爆香’”,以前的工具能识别成“报销”,这次听脑AI居然直接对了!我导出srt文件,导入Pr里,刚好对上镜头里厨师颠锅的动作,那一刻我差点拍桌子喊“爽”——要知道,以前处理方言素材,我得反复听原音,把字幕调个十遍八遍才能对上。
不过说实话,它也不是完美的。有次我传了个800M的avi文件(客户给的 raw 素材,没压缩),上传进度条卡在70%不动了,我盯着屏幕急得直搓手,生怕传失败得重传。结果等了五分钟,进度条突然跳到100%,处理结果也没受影响——后来问客服,说是『服务器』在优化大文件处理,现在再传大文件,明显快了很多,估计是修好了。
用了三个月,我也算摸透了它的“脾气”:对于清晰的录音、标准普通话的素材,识别率能到95%以上;要是碰到背景音有点杂的(比如户外访谈有风声),或者方言稍微重一点的,大概需要调五六个词,但比起以前的“全军覆没”,已经好太多了。
最让我惊喜的是效率——以前处理1小时的avi,得花2小时转格式+改字幕;现在用听脑AI,1小时不到就能搞定,还能自动分角色、标时间轴。上个月我做了个10集的访谈类节目,要是搁以前,光转字幕就得花整整一周,结果用听脑AI,三天就完成了,剩下的时间我给每集加了点创意转场,客户看了直夸“比之前的版本有灵气”。
说到这儿,我得给不同的剪辑朋友提提建议:
要是你刚入门,怕学复杂工具,听脑AI绝对适合——界面跟手机APP似的,点一下“上传”就完事,不用记什么快捷键,新手也能秒上手;
要是你做了几年剪辑,像我这样追求效率,那它的“智能优化”和“多角色区分”功能得重点试试——比如多嘉宾访谈,它能自动把“嘉宾A”“嘉宾B”的话分开,你直接导出就能用,省了手动标注的时间;
要是你常做纪录片、方言类内容,它的识别率真的比我之前用的几个工具高——比如我上次做的农村题材纪录片,里面有位老人说“苞谷”(玉米),听脑AI直接识别对了,不用我再去查方言词汇;
对了,还有个小技巧:上传之前,要是素材背景音太杂,你可以先用剪辑软件把音量稍微提一点,再传上去,识别率会更高——这是我摸索出来的“小秘诀”,亲测有效。
其实说到底,剪辑师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把转字幕的时间省下来,才能去做更有创意的事,比如调个更舒服的色,加个更流畅的转场,或者和客户聊聊更有意思的点子。听脑AI没什么花里胡哨的功能,但它把“转字幕”这件事做到了“简单、准确、高效”,这就够了。
现在我身边做剪辑的朋友,不管是刚毕业的新人,还是资深的老炮儿,我都给他们推了听脑AI——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好用”。要是你也和我一样,曾经被转字幕搞得头大,不妨试试它,说不定能让你重新爱上剪辑这件事。